第20部分 (第2/4页)

废品处理掉。” 一句话,就像是把水滴进了油里。 马上有人嚷嚷起来:“必须当作废品处理?太蛮横了吧。” “你们看看配件册子,齿轮的公差统共才2毫米,这良品率得降到多少。” 每个人心里都又一本账。机械生产不同于手工制造,一刀车下去,车坏了就是车坏了。机械不是人手,误差不仅有,而且会持续积累下去,10个99%就只剩下90%。若是大件的话,毛利不一定能有20%,90%的成品率,那就亏定了。 苏城未做回答,继续道:“第二点,是速度。我们这次的任务很重,一年生产5000台采油机,只有极少数的工厂做到过。所以,我们要求配件厂,要能跟得上速度。” “要是速度慢了呢?”还是光头佬问话。 苏城微微笑了一下,道:“那我们回款也就慢了。速度低于60%的,直接解除配件关系。” 阵阵吸气声传来, 苏城视而不见,继续道:“第三就是纪律性,对于一些零件,我们会派驻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各家必须严格按照工艺流程来进行生产,如果做不到,那我们就没法合作了。” 有几家工厂的代表,直接转身就走了。 看那样子,既有小私企老板,也有比较大的国企代表。对于前者来说,苏城的要求实在太高,对于后者来说,大约是他的要求太多。 做惯了太爷的国企,哪怕是景况不好,其领导也是不为工人的五斗米折腰的。做胜利油田机械厂的配套厂,对某些人来说,已经是相当屈辱的事情了,何况苏城制定的纪律又如此严格。 不过,大多数工厂还是跟着订单走的。纯利润是一回事,毛利润又是另一回事。无论国企还是私企,日常经营中,压力最大的部分就是工人薪酬。一个人一个月100块,100个人就是1万块,500个人就是5万块。这笔开支,无论是否有活,那都是要付的。 稳定的订单,就意味着工厂能以目前的规模维持下去,这对于工厂主的诱惑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多大规模的公司,领导者首先思考的就是活下去。 活下去的公司,自然就能赚钱,这是铁律。 苏城静静的环视一周,见没有人再动,才道:“愿意遵守这三点要求的,我们到会议室具体商谈吧。” 众人默默点头,像蚂蚁似的,涌入厂办大楼。 舒兰目光涟涟的看着苏城,心想:苏哥哥也成了大人物了。 ……

正文 第四十八章 外汇呐

遴选配套厂的过程中,要说最开心的当属黎涣祥等技术宅。 他们首先将制作简单和利润率低的配件给挑选了出来,然后又分别前往各家申请配套的工厂,进行巡视检查,并出具报告,从而评定究竟哪些工厂具有做这些配件的资格。 一时间,技术宅们俨然成了明星人物,即使是外厂经理老总们碰见他们,也要称兄道弟一番。 各家工厂组成的供货团更是常驻胜利油田机械厂,不仅为了从第一线获取资料,而且非常关心评审团的家属。帮他们搬米面,抬液化气,延医问药…… 如是几周,常驻工作是否发挥了作用并不知道,但的确有不少供货团得到了供货资格。 毕竟,管理供应商是一个大难题,这个时代的国企没有经验,苏城也没有经验,所有人都在摸索的时候,供应团就比单独的供应商更方便了。 没几天,从大连重型装备厂订购的生产设备也运到了。 几百名工人,都围在道路两边看。 对他们来说,这是工厂发展扩大的前兆。作为工厂的主人,他们自然为这种发展而开心。 黎涣祥也乐呵呵的跑过来,对苏城道:“有了这套设备,咱们就是自产5000台减速器也没问题了。哎,苏厂长,让我也参加设备调试吧。” “我看你每天跑去别的厂子挺开心嘛,有时间回厂调试?”苏城调侃的笑道。 黎涣祥老脸一红,又赶紧道:“有时间,有时间。” 转瞬,他又反应过来,气呼呼的道:“我去别的厂,不也是你吩咐的?” 跑了两周的工厂,黎涣祥的情商似乎略有提高。至少不会只盯着图纸看了。不过,当运设备的车队来到跟前,他还是看的目不转睛。 打头一辆解放卡车,像是游鱼似的,慢悠悠的游进来。司机大约给不少工厂送过设备了,非常熟悉流程的减速慢行,让工人们充分发挥嗓音。 黎涣祥将目光放在大连重工的旗帜上,自言自语道:“要是有一天,我们也能做重工业就好了。看看我这几天搞的,碎零件、低精度齿轮,箱体、游梁、井架,没劲。” 一会儿,采油工艺研究院的袁院长等人,都从车里走了出来。舒兰乖巧的跟在师父梁建国后面,促狭的向苏城挤挤眼。 “怎么是研究院的人?”黎涣祥熟悉的研究员说不定比本厂同事还要多。 苏城一边迎上去,一边低声道:“这些就是帮咱们调试机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