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部分 (第1/4页)

不要说达到当初英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要赶上美国和rì本制造业的水平,至少还有几十年的长路要走。

在江风看来,“世界工厂”式的经济,无论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还是从中国的能源、资源及环境的承受能力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工厂”,也不应该是“世界工厂”。

中国有着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的比较优势。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跨国公司将其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细化,将一件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在全球寻找最适合的基地,导致国际间产业转移速度空前加快,产品加工的劳动密集环节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使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成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组装与出口基地;其次,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将保持稳定;第三,中国有较好的工业基础与配套条件;具有丰富的较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劳动力成本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上升;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加入WTO过程使这一过程进一步加速;正融入世界经济,具备较完备的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设施。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将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制造业基地。在以全球为背景的“资本转移”过程中,中国是一个最重要的引力极。

但是,哪怕是从现在起,中国也不能把目标定为“世界工厂”。尽管这个说法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但有一点非常明确,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当初英国式的“世界工厂”。“世界工厂”是一个与蒸汽机时代相匹配的概念。当年的工业化国家,已经全部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成为“世界工厂”可能仅仅意味着实现了工业化,仍然与当今的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世界工厂”所对应的工业化道路,在21世纪,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可能再也走不通了。传统重化工业的大发展,要求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消耗,要求生态环境作出巨大的牺牲,这些都是中国目前脆弱的生态系统所难以承受的,这也是西方一边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一边不断地制造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的原因之一。

中国“世界工厂”另外一层的含义,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进一步增加。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接近70%,而且进出口还在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样的经济结构类似于小国而不是大国。美国和rì本的需求主要是来自国内而不是国外,外贸依存度仅在20%至30%。

需求过度依赖出口意味着潜在的经济风险和外部冲击都会很大。

中国经济发展中应该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提升内需在总需求中的份额,建立一个与中国入口规模、疆域、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开放式的大国经济。

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入口规模以及就业压力,都要求我们建立一个从袜子到芯片都生产的制造业。但是,中国不可能复制当年英国的历史。“世界工厂”式的经济,无论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均衡发展,还是从中国的能源、资源及环境的承受能力来说,都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工厂”,也不应该是“世界工厂”。

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应该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提升内需在总需求中的份额;建立一个与中国入口规模、疆域、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开放式的大国经济。

世界工厂在十九世纪曾经是赞誉,但在现在,它并不是个褒义词。

十九世纪是工业大生产时代。具有最强工业生产能办的国家就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所以当年的世界工厂同时也是rì不落帝国。

然而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世界经济已经不再是工业为王的时代,中国的世界工厂名号只是代工厂的另一种说法;是低附加值的代名词;而绝非强国的标志。

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工艺可以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出现了流水线生产模式。最初,欧美企业是以设计、制造、封装融为一体的垂直生产模式,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部分企业为满足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需求,开始寻求生产模式的改变,出现了设计、制造、封装三业分立的局面,代工业应运而生。

代工是按照外国跨国公司提出的确切规格生产产品,产品由跨国公司收购并以自己的品牌向市场销售。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加快,代工需求商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挑选代工供应商,特别走向加工制造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由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