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2/4页)

的秘书,但秘书的一言一行,往往也会对他们产生一些影响。一切要自然,以看到下边实际情况为目的。

吉秘书表示理解:“明白了。”

次日一早,张敬怀带着吉秘书,乘张敬怀那辆老“伏尔加”出发了。过了两个小时,到了海天市和和五门地区的交界处,迎面停着一队小汽车。旁边站着一群人。张敬怀的车子一停,站在路旁的一个高个子,便快步走上来,紧紧握着张敬怀的手自我介绍说:“欢迎,欢迎,我叫袁东升,欢迎张书记来我们地区视察,指示!”

此前,省委开过多次市、地委书记会议,张敬怀当然认得他,但没有个别交谈过,也许他怕张敬怀忘了,才自我介绍。张敬怀打量着这个地委书记:面皮白净,身着一套笔挺的西服,在同志中间好像鹤立鸡群似的高人一头。张敬怀和他握了手,只说“知道。”就没有再说什么。

接着袁东升又一一介绍前来欢迎的人:两位地委副书记,各部部长,专员和副专员。因为他们来前,接到的电话通知是:张书记主要是到东中县参观“水火工程”,所以,此县的县委正副书记和正副县长们,也都来迎接了。

张敬怀一看那欢迎阵势,想:“迎接我这个大员的派头可真不小呢。”但他什么也没有说。

袁书记请示:“张书记还没有来过五门市,既然来了,就在这个市看看吧。

咱们明天再到东中县看他们的”水火工程“,来来来,”袁书记摆手招呼,两个穿着整齐的干部走过来,神色有点拘紧。“我给张书记介绍:这是东中县的县委书记罗希平同志,这是城关区的沈区长。城关区是我们抓的’ 水火工程‘ 的典型,我们是要去他们那里参观的。”

张敬怀和他们一一握手。

接着,袁书记的车掉头领路,来迎接的车队,也都调转头向地区所在的五门市开去。这时张敬怀才注意到,有一辆警车拉着警笛“呜呜鸣……”地风驰电掣般开去。那警笛声十分瘮人。

五门市号称四十万人,是地委和专署所在地,这个地区虽然还没有脱贫,但沿街已经建了许多高楼,宾馆也十分豪华。吉秘书在地区办公室主任的帮助下,先让张敬怀住下。之后,那位主任便到吉海岩的房间,说:“吉秘书,我们这里条件太差,希望领导多多担待。”

接着问:“张书记在吃饭方面有什么要求?”

吉海岩答:“张书记没有什么要求,客随主便。”

“我们这里有座笔架山,是有名的风景区。山里有一处道观,来这里视察的领导,是都要去参观的景点。请示一下张书记,有机会不妨去游览一下。”

“还是客随主便吧。”

“张书记吃海鲜吗?”

“张书记是在江西长大的。”

主任沉思半天自言自语说:“张书记吃不吃,我们都要上的。这标志着一种接待规格。”

这时,地委办公室一个工作人员来向他们的主任报告:“有一件事要立即向主任汇报……”

主任的脸面立即拉得很长,说:“你没有看见我正忙吗?”

那人在主任耳旁小声说了句什么,主任马上说:“省报来了一个记者。好呀,好呀!你怎么安排的房子?”

“安排在三号楼321 房间。”

“真是不会办事!换,换,换个大套间。”

“是是是!”那个干部连连说,随即退出去执行去了。

下午,稍事休息,大家到宾馆的一个圆桌会议室,由地委书记和县委书记分别向张敬怀汇报关于“水火工程”的建设情况、经验和建设过程中的动人事迹。

袁书记在介绍情况时,首先表示:对张书记来我区视察表示欢迎,他说:“张书记这次来我们地区视察,是对我们地区的关怀、鼓舞和促进,希望张书记对我们的各项工作,多多提出批评和指示”等等。接着介绍说:他们地区在文化大革命中,每个农民干一天活儿,工分只有几分钱。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也只有一块五角钱,自从开展了“水火工程”建设,每个农民的年收入,平均已经达到了七百元。不仅解决了生活问题,同时也建设了一个“卫生农村”……

袁书记介绍了一个小时,接着是东中县委书记罗希平介绍情况:他从解放思想,到具体建设过程,取得的经验,说明他带领着县委和县政府一班人,如何艰苦奋斗,使这个贫困县一年脱贫。他谈到农民生活改善的情况时说:“过去群众能够有糠菜果腹就满足了。现在粗粮已经不吃了。家家吃大米饭,动不动还割二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