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零六章 (第1/3页)

“三哥儿好!”辛羸朝着那消瘦汉子喊了一声。

“十一哥好!”李三儿笑着回应。

这人就是前番跟辛栩一起压着刘开去见官的李三儿。

李三儿其实也是个命苦的人,他娘生他的时候就死了,而后,他爹又在他十三岁的时候病死了,他老李家便只剩他一个人了。

辛栩本人乐善好施、心地善良,见李三儿可怜,当初便帮扶了李三儿几次。

好人有好报。

从那以后,李三儿便铁了心的跟着辛栩混了。

就拿现在来说,李三儿自家那些田地都还杂草丛生,却非要先帮辛栩把十六亩田地的活儿先搞定。

辛栩看着辛羸,眉头一皱:“十一郎,来这作甚,回去好生读书。”

辛羸摇了摇头:“已经酉时末了,这时候再读书,以后眼睛会瞎掉的。”

李三儿煞有介事的点了点头:“对,六哥,我也听老人家说过,傍晚不能太用眼,否则会得拿什么鸡蒙眼(即夜盲眼)来着,得了鸡蒙眼以后太阳落山就啥也看不见了……”

“就你懂得多!”

辛栩瞪了李三儿一眼,然后对着辛羸道:“也没多余的锄头,十一郎你就先把这些草弄到田地外面堆着去,过两天干了好烧。”

等等……

烧?

辛羸愣了愣,他这才想起,即便到了大宋,精耕细作的程度也不远远比不上后世。

甚至于,可以说精耕细作的真正成型是在明朝,是在《农政全书》出书的那段日子。

而田地里面的杂草,按照后世农村精耕细作的方式,斩碎了之后用来淤(这个字的正版老子不会打,将就吧)肥是最好的,烧了之后回土,反而是下乘手段。

尤其是家里有头牛,杂草配牛粪,淤肥之后,肥力绝对比单纯的使用粪便好,可以说是肥力盎然啊!

想着这些,辛羸便打算改变一下。

“兄长,我在书里看到过,说是草不能烧!”辛羸一边去抱杂草,一边朝着辛栩开口道。

“哦?书上还写这些?”辛栩有些疑惑。

辛羸并没有特别着急的去把自己知道的后世农村的淤肥方法说出来,而是看似无意的回答了起来:“有啊,书不止有四书五经,除了四书五经外,还有农书、医书,什么书都有的。”

“那书上是怎么说的?就是这个草不能烧的事情。”辛栩停下了动作,柱着锄头,好奇的看着辛羸。

连李三儿也满脸好奇的看了过来:“对啊,十一哥你快说说。”

辛羸笑了笑,人都是这样,主观性很重要!

而现在,兄长和李三儿的主观性已经有了。

接下来,就要结合科学道理和华夏人民五千年来都超级崇尚的五行学说来编故事了。

想了想,辛羸开口道:

“书上说,草木长于土地,吸土地精气与日月精华而成,若是烧了,那草里面的日月精华和土地精气便会消散于空中,之后,就算是将草木灰倒回田地,也只是补回了少数精气,而大多数曾被草木吸收的土地精气和日月精华却是在烧的过程中,消失殆尽了。”

辛羸顿了顿,依然像讲故事一样,不加入丝毫主观的说道:“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土地才会从肥沃变得贫瘠,才会需要轮休,如果草木不烧的话,而是按照书上说的方法去做的话,土地便能保持年年肥沃,自然不必休耕,我们百姓便可多得些粮食了。”

土地精气、日月精华,远比什么营养、能量更能让华夏人民能听明白。

“难怪那么大一堆草,烧完就只有一丁点灰了!”李三儿恍然大悟,自以为掌握了真理。

辛栩点了点头,他们一来是对读书人的敬畏,二来,十一郎说的的确很有道理。

两者结合起来,他完完全全的相信了!

“十一郎,那书上说,这些杂草要如何处理才对?”

辛羸笑了,不止主观性,连求知欲都有了。

“书上说,草木庄稼吃土地而生,人与百兽吃草木庄稼而生,所以,以人或畜生粪便汇合杂草,搅拌均匀,置于阴暗处发酵,三月余,可得精肥,精肥入地,养地以肥,次年,则禾木倍产之!”

说完,辛羸擦了擦额头,为了体现这话真是书本上的原话,把现编的歪理转化为文言文,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唔……”

李三儿和辛栩都停顿了下来。

“十一哥,三儿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