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想至此,沈赫迫自己勉力笑出两声,将儿子圈回怀中,借着儿子头顶支起脸颊,借此将泪意压下去:“我的骧儿···长大了!爹爹真快举不动了呢···”

承宁十年一场离乱,受难、受牵连者几乎遍布全国。也因此为昌留下一道无以愈合的是致命硬伤。被后来者称为——承宁之变。

承宁之变的波澜随已渐趋平缓,涟漪却依然不断。至今回想当时,囚衣赤色充目,哭喊声自监牢直排出城门以外···仍是有触目惊心之觉。

安氏夫人自两年前,策马闯宫夺回万氏骨灰,被烟尘呛坏了肺,一直药石不断。沈太后以此为由,将世子沈驰接到松延宫,与宣公主一起,由她亲自监管教养。同时向朔宁侯府,赐食赐药,修宅添仆,一改从前‘目下无尘’的姿态,仿要刻意羡煞世间婆媳姑嫂。

沈赫居于皇陵域内,听到如是讲评,轻轻哼一声,泼掉手中残茶,一针见血的讥讽道:“现在方知适可而止亲亲睦族?晚则晚矣,如之奈何?”冷冷瞄着一旁的守卫队正,明知是鹤卫辑事司的暗卫,也懒得点破。半真半假笑上一笑:“太后与赫姐弟情深,自然乐意这场情分越深越好,,若是连这层亲情都不值得念及了,世间事便都是无可无不可了。”

邓绶看着太后毫无形象的,砸碎松延宫一面墙的珍玩之后,挥手示意内侍收拾,他则近前半推半就揽着太后将之引到座位。

“当初那步棋走得过于急功近利,朔宁侯被逼无奈辞官。如今他先亮了底牌,不是正好?太后若不欲彻底迫得他撕破情面,便不要在他妻儿身上再做手脚。皇上得位之初,根基不稳,许多支撑场面的事还要仰仗自家人。”

太后斜睨邓绶一眼哂道:“自家人?两年前,哀家若不曾遣紫芸往外围走一遭,只怕万氏贱人早被大阁领金屋藏娇,充作自家人了吧?结果白白让紫云丫头枉送了性命。”

“即便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亦还是有不得不为之事。做完之后依然悔之不已。”邓绶狠狠盯着大穿衣镜中的人影,声音低得只有自己听到。将腹中汹涌压了半晌才抬高声音:“容臣提警太后:延召所说的‘适可而止’四个字,字字是血,太后务必仔细领会为上。”

两年前,素有娴淑之名的安芫,策马闯宫抢救万氏不成,一怒之下,当着尊贵的训政太后的面,将近侍尚宫紫芸一刀斩杀。如此挑衅放在往日,沈卉断然咽不下这口恶气,可她居然就忍了。思来毕竟算得一份肚量。只是邓绶仍旧常有冲动,想擎起一柄斧,把那颗顶着九凤冠的头颅劈开,将里面的糟绵烂絮的腌臜零碎掏出来。这些恶心东西浸在脑袋里必要腐蚀清明心智,何况这个女人的心智原本也不那么清明。

因着心中暗鬼……恐惧‘勾弋夫人’的先例落在自己头上,便操演了一场阴差阳错的‘承宁之变’,使得原本顺理成章的事,放在今日看来,无论如何都带有一股怪味。尤其是今上继位之初,太后迫不及待垂帘训政,又大开杀戒,将尚京城内外搞得昏天黑地,更是把“携鲍掩腐”四个字写得明白透彻,直接导致睿嘉帝即位之后的两年,举步维艰。

【携鲍掩腐…用鲍鱼腥味掩盖住尸体恶臭。用龌龊掩饰更龌龊的事情】

以鬼头刀开道立威,奠定下所谓平静沉默难行长久。睿嘉帝即使想效仿先帝,礼下于臣,也很难拣出得力之人效命新君。满朝大臣从于先帝之间,君明臣贤上下一心的情形,骤然跌入,每每上朝如同赴死的愁惨,除却慑于淫威,剩下的就只在于感怀先帝知遇之恩,不愿乘人之危的心境。然而,恩情能支持多久?

有些事是鬼头刀也吓不住的——皇帝大婚。事关国祚稳固皇位延续。

但这个题目之后即将展开的文章,足以令太后夜不能寐。

因守孝服之由,睿嘉帝继位之后,并为明诏册后选妃。眼见皇帝将满弱冠,此事就再无拖延之理。加冠,大婚,紧接着就是要太后撤帘归政。天子无私事,这一步步帝王家事按部就班走下去,记记都如利刃插在太后心头。

朝臣们不愿做‘接逆鳞,犯言直谏’的孤忠呆子。一是谁也不愿白送死,再是颇有共识的以为,不值得为一个牝货肝脑涂地。享昌朝之俸,保隆氏天下。后宫妇人再尊贵,也是最终要迈进隆氏祖茔的老骨头。

太后分轿着“皇家体统国祚稳定”,与“皇帝加冠大婚立后”,孰轻孰重,无形中已催出几多华发。更遑论十数年隐忍算计,千万条性命做垫脚石,是指不惜伤天害理生死一搏,换来今日丹陛之上一挂珍珠帘。恁快就卷收起来,谁能甘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