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 (第2/4页)

可院子里的果子不减反增。而这玉佩里更是数不胜数,刘明看着这些,真是觉得自己有些甜蜜的烦恼。

而这人多带来的好处就是,龙泉湾不但热闹了起来,而且给别人家也带来了一定的效益。这可能才是刘明最喜欢看到的。

人多后,刘立涛和胡淑琴做饭做不了那么多,便问刘明怎么办,于是刘明就让老爸联系这附近村民,把客人安排去他家吃饭,不用多好,家常就成,但菜要看着干净。

这村里人才招待一次就觉出了甜头,吃完饭甩着几十,也有一二百的。这就相当于十来天种庄稼的钱了。个个喜出望外,看刘明一家子的笑容都多了不少。

这些人也有头脑灵活的,见这些游客喜欢农家东西,便把自家炒的红苕干拿了出来招待客人,客人吃得不错,便买了下来,又是一笔钱。

于是纷纷效仿,什么甜竿,自家的小米香蕉啊,反正刘明家没有的,在别家差不多都能找到,于是游客也开心,皆大欢喜。

刘明告诉父母,这钱是挣不完的,自家吃肉,也得让邻居们喝喝汤,要不然使点小绊子那可就难受了。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周围的邻居隔三岔五的就拎点鸡蛋啊什么的,给家人,美其名为尝尝鲜,父母说话也大声了许多。

要说这游客有什么觉得不满意的话,那莫过于这路了,几乎每个客人都会说自已的车根本没法进来。笑着问刘明啥时候能把路整好。

而刘明的回答确是:“路难走点,人就少,这个地方就能更好的保护好环境。要人多了,跟风景区似的,那就没个玩了。”

这话一出,赞同的还真不少,看来大多数都受过那种人挤人的苦。

晚上六点钟,小茹送走了最后一波客人。现在玩的人挺多,过夜的人到没有。可能是觉得农村晚上这蚊子凶猛,所以不敢过夜。

这时刘立涛和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从外面走来,刘明赶忙迎了上去,刘立涛跟自已儿子也不说废话,指着那汉子道:“这是我们幸福村的村长,有事找你。”

刘明一惊,这幸福村一共十个队呢,虽说只是芝麻大的官,可这村长就得管千来人,权利也算不小。

不过刘明从小到现在却从来没见过,倒不知啥事,不过应该跟这农家院有关。

这村长面色白净,看上去跟刘明差不多,像城里人多过农村人。不过性格倒挺直接的,也不进院子,直接就对刘明道:“你是老刘家的儿子吧,我中午接到个通知,明天会有电视台来采访你,你准备下。”

刘明当时蒙了,电视台?采访?这事农村人哪见过啊,傻楞楞的问道:“采访啥?需要准备什么?”

村长看来心情很好,对他们来说,有记者采访是好事,是政绩,于是就耐心的解释了下,刘明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现在国家正大力扶持农业呢,农村小青年大多数都去外地打工挣钱,在地里种地的大多数是四五十的老农民,小青年却没几个。现在可能看不出来啥,等十来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会出篓子了。

不过这些刘明当然不知道,这还是个记者听他朋友谈起刘明农家院后才有的想法。觉得这是个宣传农民就算不打工,种地也能挣大钱的好机会,跟台长一说,当即拍了板,于是就有了村长来通知刘明的这一幕。

刘明当然是又惊又喜,喜的是能上电视绝对是光宗耀祖的好事,惊的是要是整砸了家里不得扒了他的皮啊。

村长走后,刘明躺在椅上,也不知道想啥呢,反正就是走神,迷迷糊糊的,直到小茹叫他吃饭才反应过来。

晚饭的桌上洋溢着一种欢快的气氛,刘明看着父母好像年轻了好几岁的脸,觉得要是一直这样,就算是再辛苦也值了,何况,自己好像根本就不辛苦。

不过对于明天记者采访时该说的话,刘明有些纠结。按照村长的意思,得把打工回家后办这农家院的过程说得万分艰苦,而自己再怎么怎么排除万难,终于到了今天。

心里装了事的刘明,连每天晚上必打的升级都没玩,躺在床上想了半天,最后才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第二天一大早,刘立涛就给刘明送来两条‘阿诗玛’烟。这烟一条得一百三十多呢,就算现在挣了点钱,刘立涛也是抽两块的软五牛,今天估摸着来的记者里肯定有男的,就买了两条,咋也不能让别人说闲话啊。

刘明自已倒是不抽烟,忘了这岔。这些天的来的客人有些烟抽完了却没地买去,想起这事,刘明认为一会偷偷留几盒是很有必要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