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县令上门 (第1/2页)

只是丰收都还没有结束,十里村就迎来了一个大人物,梧县县令季青。 县令大人季青,一身官袍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几个衙役和穿麻布衣的人。 其实南楚国有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官职,那便为侍农官。 所谓侍农官,便是挑选每个地方种田最好的人,十年一评选,传授经验,共同学习,也是想把最好的技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当然侍农官,本质上也都还是农民。 只见一群人浩浩荡荡的,直奔老张家的那块水田而去。 当初支持皇甫烨做法的时候,季青战战兢兢,生怕做的不好,惹得民生哀悼。 如今也算是一雪前耻,一路都是笑呵呵的。 还在地里收割的老张家人,听到动静,赶忙赶了过来,一见是穿官袍的,连忙上前去行礼。 “参见大人。” “免礼免礼!哈哈哈... ...你就是张景甜的爷爷吧,不错不错。” 张老头第一次知道,活了大半辈子,县令竟然是通过我孙女认识我的。 谁懂啊? 又骄傲,又无奈。 “是是是,不知道县令大人有何事啊?” “没事,没事,咱们十里村这次不是产量极高嘛,我就带其他镇的侍农官,过来学习学习,大家共同进步嘛。” 这时村长也急匆匆的赶来,赶紧行了一个礼。 “草民参见县令大人。” “免礼免礼,张村长真是一个为人为民,劳心劳力的好村长啊,我听说也是因为你的极力劝解,大家才改良方法的,所以才有这家家户户都能丰收啊。” 确实,以前那种密密麻麻的,倒塌时也是一片片的,还没等到成熟,便已经腐烂了,哪有如今这丰收的景象。 “哪里哪里,还是大人的号召力强。” “呵呵呵,好了我听说这张景甜家另一种种植方式,产量更高,带我们去看看吧。” “是,大人这边请。” 也亏得老张家的地多,还没收到这里来。 整齐的稻穗,仿佛训练有秩的军人,集体弯腰朝人们鞠着躬,看着就知道沉甸甸的。 “好哇,好哇。” “是啊,大人,这块地的收成,恐怕都能达到一千五百斤了。” 要不说老种田人了呢,不过他还是估少了。 “呵呵呵,是啊,今年我们村平均都提高了两三成。” “哎,老张,你们这是又出了一个大拿呀,是那个,是那个?” “那个... ...刚刚大人不是已经说了嘛?” 说到这张老头不自觉的抬起了头,没错,就是我孙女。 那人则是一脸不信的看着他,“老张,我们可是听说了,那就是个一岁的奶娃娃,话说的清楚嘛?要我说你们也别藏着掖着了,把人请出来,我们也是相互探讨嘛!” “哎,老哥,是不是你啊?” 张老头连忙摆手,“不、不、不,不是我,就是我孙女。” “行了,你们这是怀疑本官的判断?人家一个一岁的奶娃娃就知道细心观察,你们却只会相互推搡。” 一句话让几个打诨的侍农官闭了嘴。 是啊,连个一岁的娃娃都不如,还在这说撒。 “行了,看也都看了,当初本官派发的命令,也没几个人听,这次也是一样,回去之后,你们愿意做就做,不愿意,我也不勉强。” “呵呵呵,大人说笑了,小民自当跟随大人的步伐,大人一心为我们,我们十分感激。” 咋地又不是傻子,还真有人嫌弃白米饭不好吃啊。 “张老爹,前面带路吧,带他们去学习学习。” 季青对张老头十分的恭敬,这让张老头十分的意外,要知道,自古都是官尊民卑。 但是更让他想不到的,还在后面呢! 一行人又浩浩荡荡的来到了老张家。 不敢说样式怎么样,老张家的占地面积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一进门就能看见许多稻谷堆叠着,看样子是还没来的及打。 “呵呵呵,今年老爹这收成是好哇,这小甜宝儿在那呢,快让她出来给大家见见吧。” “哈哈哈,大人,你们先进来坐,估计又去外面皮了,我出去找找。” “好好好。” 虽然现在是忙碌的时候,但是县令过来,张老头也不敢怠慢,连忙去地里把李氏和儿子儿媳叫回来,烧水的烧水,泡茶的泡茶。 “老大,去借几张座椅板凳去,也不能让这些大哥们站着。” “哎,知道了。” 张老大答应一声,快步朝外面走去,被烈日晒得通红的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 甚至连平时拉胯着脸的王氏,都满脸笑意,抢着上茶。 县令上门,这可是一种荣誉,如果能混个脸熟,那不是更好。 小甜宝儿像是一个猴子一样,站在一群侍农官中间,虽然他们都是笑眯眯的,但莫名就是让人觉得他们如狼似虎。 小甜宝儿嘚不嘚,嘚不嘚的把重复了很多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把那些侍农官,一个个都看呆了。 这是一岁小娃娃该有的语速,这么清晰?分析的这么有道理? 侍农官:来之前,一个小屁孩能知道什么,吃过的米还没有我吃过的盐多,来之后,这小姑娘粉雕玉琢的,还这么聪明,咋就不是我们家的呢? 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