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2/4页)

成这个任务还真的是困难不少。

10月27日,下午下课后,我带了些从翠希店里买来的糕点,去看望了养老院的老人们。院长一见到我除了对我经常来帮忙表示感谢之外,还对我大发感慨。现在养老院里的老人越来越多,大有人满为患的趋势,人手也越来越不够用,经常是一个看护人员要照顾好几个老人,而且物资开始紧张起来,去年的日用品在市场上还比较富余,可今年要买那些袜子、衬衫之类就比较困难了,连肥皂这样的小东西都要花很高的价格才能买到,养老院的经费变的很拮据,将来的日子可怎么过下去啊……

离开养老院,院长的话我仍在耳边,却不免在心中盘算了起来:从39年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现在已经有2年多了,德国本土的矿产资源并不丰富,象石油、铁矿等资源全都是依赖进口,占领了很多欧洲国家后,也大多从这些国家中获取。但是上千万的部队所必备的军需用品的补给就是一个极为巨大的数字,这还不包括那些先进武器所需要的各种燃料等物品。

德军初期节节胜利的时候,这些事情可能无法预见到,短期内这些东西可以倾举国之力维持,但是长此以往,后方百姓的生活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必将受到严重的拖累,物资、资源、金钱的大量消耗又岂是欧洲这些国家人民能承受的呢?

现在连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都已经逐渐显现出这些弊端,那么作为德国政治中心的柏林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长期的战争使得人口急速的下降,男性服兵役的年龄也越来越小,原来55岁以上的男性可以免除兵役的优待,现在也变地岌岌可危。

士兵在前线的不断死亡,后方兵力的补给开始力不从心,德军征兵时并没有照顾独子的政策,于是因家中独子的死亡而绝了后代的老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最终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进养老院,由国家统一照顾;二就是独自面对死亡。

面对养老院的日趋困难我的确无能为力,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尽可能的抽空常来这里帮忙,或者叫上维罗尼卡一起来,但这无疑是杯水车薪。

我在这里留学的费用都是父亲预先就留给我的,加上平时在学校里有机会勤工俭学和生活中也一贯节俭,这些钱还有很多的剩余。叔叔因为是前奥地利皇室的贵族,即使没有了封地,但是生活过得还是比较富裕的。对于维也纳物价上涨和物资的紧张,我们虽然也感觉到了,但是短期内的生活还是可以承受的。战争在近阶段里看情形根本无法停止,那么以后还会不断出现的各种弊端,我们还有能力承受吗?

我脑海中不断的思考着这些问题,想着想着就走回到了家门口。拿出了今天的报纸,望着上面的头条“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突破苏军彼列克普地区防线,打开了通往克里米亚半岛的大门……”,我无奈的摇了摇头,又是捷报啊,看来城里的狂欢又要延续下去了。

这些天报纸上登的都是中央集团军和南方集团军的消息,沃尔特所在的北方集团军群一点消息都没有,除了他刚走后来的那封信之外,我再也没有接到他的来信,而我寄给他的信送走都已经有一周了,也是毫无回音,每天的信箱里除了报纸没有任何能让我欢喜的东西,真的让我很担心他在前线的具体情况,是被困了,受伤了,还是……我拿着报纸,无力地倚靠在门边,脑子里全是他,沃尔特……

虽胜犹败

一直没有见诸报端的沃尔特所在的北方集团军群实际上是在苏联迭米扬斯克附近受到了苏军的顽强抵抗,一连好几天部队都忙于应付苏军时不时突然袭来的战斗,加上大风雪的侵袭,原本气势如虹的攻势被迫停滞不前。

为此,北方集团军司令勒布元帅以及他下辖的几个集群的最高长官都被希特勒严厉的训斥,希特勒不听这些高级将领们对战争环境恶劣等客观因素的解释,也不顾陆军指挥部里参谋们的劝说,下了死命令不允许任何德军在一个阵地上停留,必须加紧进攻的步伐,并全力配合中央集团军在严冬正式来到之前拿下莫斯科。

早在10月10日,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结束亚述海沿线的战役后,德军陆军军需部长瓦格纳就已经向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提交了报告,主要内容是军队补给严重不足——其中最缺乏的就是食品、人力和机动车的燃料。

由于战线的不断加长和风雪等原因,补给车经常无法按时将这些装载着面包、黄油、香肠等高热量的食物及时送到士兵手中,前线的士兵已经无法保证一日三餐,这也就意味着士兵们将饿着肚子参加战斗,体能消耗更加巨大。

战场上各部队的人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