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我来了 (第1/3页)

忙碌而又平淡的度过几日后,孙恒的大喜之日终于到了。

本来并不算什么大事,一个农户家儿子成亲而已,再寻常不过的,因为除去实在不是吉日的日子,每天都会有很多婚礼举行。但在女方乃是来自于吐蕃的“长公主”以及孙恒乃是陈辰的义弟时,这对于曲里便不是一件无足轻重、无人关注的小事。

对于陈辰来说,这也不是一件小事,毕竟是孙恒和美多的终身大事,由不得疏忽。

美多娘家远在千里之外,且早就住到了孙家,传统的迎亲显然是行不通的,但这于传统礼法又不合,哪有从自家迎亲到自家的?难道从这个屋迎到那个屋么?

虽说事急从权,但若是有条件可以利用的话自然还是尊重习俗的好。

所以陈辰让美多认了李浩作义兄,如此便算有了娘家。

其实以李浩的年纪,美多做为义女更为合适,但这样一来彼此将来就不太好称呼,辈分不对了啊。所以陈辰觉得,反正也不是真正意义的义亲,只是挂着个名号应付这场婚礼罢了,没那么多可计较的。

迎亲这天,美多穿着大红嫁衣、盖着红盖头,踏上了早已准备好的马车。

是有轿子的,可是这么远还是山路,想累死轿夫么?所以先马车吧,等快到孙家村时,再换成轿子便行。

一番吹吹打打,终于把新人给送走了,陈辰又马不停蹄的赶往孙家村。

这一场婚礼最累的便是他了,就连孙实夫妻都没他这么累。因为他有很多个身份,媒人、婆家的人、甚至还是算是娘家的人,需要他出面的应付的事太多了。

……

今天孙家请了很多人,孙家村的人自然不必说了,几乎是男女老少齐出动,附近村的也请了好多。除此之外,还有来自于城里的人,很是风风光光的操办了一场。

知县李浩是要来的,还有城里有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也会亲自到场祝贺,这个待遇很不简单了,整个曲里都很少有人能得到。

新人的轿子终于到了村里,好些小娃儿在围着讨要喜钱,孙杨氏乐呵呵的将早已准备好的红包一一分发了下去。然后按照传统仪式,将盖着红盖头的美多迎进了洞房。

到了此时,基本上已是大功告成,剩下的已经只是吃了。

在这片土地上,无论什么喜事什么节日,到了最后都会浓缩成一个字。

“吃”。

吃他个天昏地暗,喝他个天荒地老。

人很多,孙家的屋里根本容纳不下,所以便效仿当日刘伦来赔罪时的做法,在一个空地上开着流水席。

屋里的桌席自然是留给那些有头有脸的大人物们的,这并不稀奇,反而是理所应当,没有人会计较。毕竟屋里的人对于普通农户来说都是非富且贵,总不能让人家去一起挤流水席吧?

而且他们还是远来的客人,对于远来的客人,国人向来是会提供最好的条件和最尊贵的位子。

轰轰烈烈的吃喝终于开始了……

陈辰系着围裙,与小妹一起从厨房里将自己亲手烧好的菜端了出来,端到屋里的桌席上。

这算是开小灶,但也是没办法之举,毕竟那么多流水席如果都要一视同仁,怕不会把他给累死!

毕竟他烧的这些菜在此时来说还是“独门密技”,是第一次出现在这世上,别人见都没见过啊。

其实也都是些家常菜罢了,像是东坡肉啊、水煮鱼啊这些等等。

可怜的东坡先生不仅被他剽窃了诗词,就连这道流传千年的名菜也被他给剽窃了。不过陈辰并未重新命名这些菜,仍旧使用他熟悉的那些菜名。

亲自下厨的灵感源自于那日刘伦来道歉时,刘家的厨子做了一道炒菜,当时便让陈辰心头为之一动。

炒菜嘛,我也会!当年独自一人生活时,做菜可是避免不了的,虽然只会一些家常菜式,但在这个时代足够用了。

这不仅是为了给孙恒庆贺,也是想牛刀小试,借着这个机会让人评价评价,看自己烧出的这些菜能不能被此时的人接受。

他打着的是要去文州开一个酒楼、再以这个酒楼当作切入点的算盘。

因为这时烹饪技术尚未普及开来,炒菜仍算是高档酒楼大厨们的不传之密以及富裕人家的专属。所以只要确定自己烧出来的东西是能被此时的人所接受的口味,那么仅靠着这些菜式就能将一个酒楼给撑起来。

只要能撑起来,后面的事便好办了。

为了准备今日的这几道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