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扩军 (第1/1页)

“他带走了多少人?” “差不多8000人。” “怎么这么多人?”刘恢心里大惊。 其实他对那些敢于对上司说不的人还是有点赞许的(军队除外)。 这个时代的人太过温顺。 “殿下,你不知道,文渊说最新制盐技术,他可以让辽东赚很多钱。 为此,他在沓氐沿海建了超过两千亩盐田。” 刘恢: ‘难道他想垄断大汉的盐路?’ 大汉的盐铁经营政策也是不断变化的,汉武帝之前是民间放开的,汉武帝收归国有,后来发现弊端不少。 东汉基本是向民间开放的,朝廷只收盐税。 “那也用不了这么多人?” “这里面有不少老少,真正劳动力大概4000人左右。” “荀院长,如果他真的能给辽东带来巨大收益呢?” 荀彧虽然不想承认,但是他知道,辽东的确需要大量钱财,到处都花钱,他不知道刘恢愁不愁,反正他很愁。 “这样,你以院长身份斥责他一番,让他今后走流程。” 荀彧知道,刘恢是不想事情扩大,他自己也不想事情扩大。 刘恢这样做,给他也留了面子,对于公输和来说,属于死猪不怕开水烫,多一条少一条无所谓,他只想做出事情。 “好,就按殿下的意见办。” “文若,平郭《营口》那里港口最近来的人多吗?” “不少,因为鸿预他们提前去宣传,加上不少人现身说法。 流民日子原本就艰辛,大家都愿意前往,大量流民进入东莱郡一带,因为那里离辽东近。 还有,我们对当地官员贿赂以后,他们基本都会放行,他们更不愿意流民在自己辖区。 据最新传回的消息,东莱郡目前至少有接近十万人,这些人大都是青州本地人。” “安置好这些人,提前做好分配方案。 接下来辽东各地都需要人,土地需要耕种,工厂需要工人。” 荀彧点了点头,“殿下,原本军队我不该参与,只是我认为,我们军队数量还是太少了。 我知道殿下爱惜百姓,但是,我们如果军队太弱,反而会害了百姓。” 刘恢点了点头。 “你的意见很好,我是相信文若的,今后有什么想法就直说。” 这个道理刘恢其实也明白,只是盲目扩军,对军队质量并无什么好处。 新政结束,才是扩军的良机。 荀彧离开后。 “通知参谋长和高顺司长前来。”刘恢对着身边工作人员说道 一刻钟后,二人直接来到刘恢处。 “坐”。刘恢示意二人坐下来 高顺坐姿端正,典型军人坐姿,刘恢内心都赞叹不已。 高顺此人,真是天生的军人,严于律己。 “参谋长,伯平,找你们二位来,是商议接下来扩军的事情。” 贾诩笑了笑,“的确该提上日程了,最近进入辽东的人越来越多了。” “此前我就说过,我们要成立一个部门,专门管理各地兵源和训练,同时维持当地稳定。 现在新政推行比较顺利,到了该成立的时候了。 伯平,你的人员准备得如何了?” 高顺立即站起来,向刘恢敬了一个军礼:“殿下,参谋长和志才司长我们三人,经过筛选,各县民兵大队长人选和政教主任人选已经选定。 通过一段时间培训,可以上任了。” “很好,今后训练司改为募兵训练司。 你们要成立各乡、村民兵队,要清楚了解各地人员的年龄结构,农闲时进行一些基础训练。 未来扩军,全部从各地补充,因此训练不要放松,政治教育也要定期举行,前提是不要影响农忙。” “喏”。高顺露出两颗不算白的牙齿,此时他感受到了压力,因为刘恢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了他。 “参谋长,我们下一步扩军多少人合适?” 贾诩想了想,“殿下,各地民兵是定数,我们可以称为预备军,以辽东接下来的发展,我的建议是,把军队扩充到两万人。 不过,为了避免不必要麻烦,军队应该大部分分散各地隐蔽训练。” 刘恢想了想,贾诩的办法不错,辽东虽然远离中原,但是,四周异族林立,过早暴露底牌,会让自己被动。 “很好,善战者先要善藏兵。 参谋长想法比较妥当,下去以后,你们二位和志才、公与好好议一下,确定后,拿出一个具体章程来。” “喏” 辽西乌桓 柳城《今辽宁朝阳县》 “大人,我说的事情基本可信”。乌桓对部落首领称呼是大人,此时一青年男子用着乌桓语说道。 乌桓语和蒙古语是一个语系。 提起乌桓,那得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被迫迁至乌桓山(又名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天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喇里河西南地区。 公元49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河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