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马元义 (第1/2页)

唐周昨晚睡得十分安稳,他梦见了自己当了一名京官。 第二天一早,精神状态极好,带着一行人就往洛阳而去。 “渠帅,我们这次进京也不知何时回荆州?” “哈哈哈,这才刚出来,你就想回荆州了?”一名中年大汉爽朗的笑声,让人听了就有亲近之感。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从荆州入洛阳联络内应之人的马元义。 马元义此行是奉张角之命和朝中内应联络,策划具体事情的,唐周只是几方的联络人。 张角传道十多年,信徒遍布大汉各地,为了便于管理,张角把信徒划分为三十六方。 每一方人数不尽相同,小的6000人,多的数万,每一方设渠帅一名。 马元义、波才、张曼成、张牛角、褚飞燕《张燕》、黄龙、左校、于氐根、张白骑、刘石、丈八、左髭《zi》、平汉、大洪、司隶、缘城、罗市、雷公、浮云、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睦固、苦蝤《you》等人组成三十六渠帅。 “渠帅,等我们那天推翻了这昏庸的朝廷,大家都不用饿死了。”一名亲卫说道 “慎言,马上进入洛阳了。”马元义板着脸说道。 可以看出,马元义和这些人处得还不错。 新年的辽东白雪皑皑,为了防止刺伤眼睛。 出门时,刘恢特意找来麻布遮住眼睛,麻布太粗,无法挡住视线,又能遮住大部分阳光。 “殿下,你这是做什么?”典韦一脸好奇。 “恶来,你没发现出门看到太阳照到雪上面,眼睛都睁不开吗?” 典韦点了点头。 刘恢不想和这个憨货多解释,直接递给他,“你试试。” “殿下,真有效果。” 刘恢笑了笑。 “殿下,你为什么不像我以前见到那些公子,他们都穿丝绸,我从未见过殿下穿丝绸。” “价格太贵了。” 汉代丝绸一匹大约400多钱,汉代一匹长40尺,宽2.2尺。 1尺大约23cm,一匹也就是长9.2米,宽0.5米。 一匹布可以购买10石粮食《大约现代620斤》,以刘恢财力自然用得起,但是对于刘恢来说,至少目前不合适。 “殿下,我们今天去蔡校长府上?” “嗯,今天去看看老师。” 两家距离不足500米,但是两人走了好一阵才走到。 “蔡校长,殿下到了,在客厅等候。” 蔡邕听到护卫报告,立即放下手中的笔,起身往大堂走去。 “师妹,最近在忙什么?” 此时的蔡琰不满十二岁,在刘恢眼里就是一小孩,虽然这个时代发育早些,但毕竟年龄在这儿。 蔡琰一如既往地文静,还未开口,旁边一个声音响起:“刘恢哥哥偏心,我坐这儿,你都不问问我?” “哈哈哈,怎么会忘了我们这小小师妹蔡琴呢?” 蔡琴还不满十岁,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哼。”蔡琴气鼓鼓的样子很是可爱。 “你们看,我给你们带什么了?” 刘恢说完,典韦提了一个食盒。 刘恢把它打开,“看看,这是什么?” 蔡琴立即跑过来,蔡琰也跟了过来。 “这是什么?” “尝尝看。”刘恢笑着说道 蔡琴拿了一块,“怎么这么黏?” 可不黏吗?这是刘恢用白糖炒出拉丝以后,在裹在桃子上面的。 晚熟的桃子通常在九月以后,这个时代,冬天水果和蔬菜是奢侈品,很难得,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 “好甜,太好吃了。”蔡琴高兴得跳起来。 “师妹,你也尝尝。” “嗯” 蔡琰尝了一块,“好吃,师兄,你是怎么做的?这上面像线一样,一条一条的。” “这个简单,想学的话,改天去找刘翠就可以了。” 蔡琰点了点头。 “是什么这么好吃?” “老师。” 蔡邕点了点头,眼睛根本没往刘恢身上看,此时,盯着食盒里的桃子。 “老师尝尝?” 蔡邕尝了一块,“味道不错,只是年龄大了,牙齿不好了。” 此时刘恢才发现,这个年代,很多人过了40岁就会掉牙,日常,牙齿也没有什么维护。 牙刷被刘恢倒是早就捣鼓出来了,用猪鬃毛做的,用生石灰浸泡猪鬃毛,让其脱脂,最后用木或者竹子制作牙刷柄。 牙膏制取,现代配方的目前困难,古法完全可以:粗盐打细,鸡内金《黄皮》晒干磨成粉,加上一些竹叶子,将他们混合,装入竹筒中,在室外放置一夜,第二天,用稀泥堵上竹筒开口的一端,放入火中烧,等竹筒彻底烧化,捡出固体物,磨成细粉,加入木炭粉和过滤的草木灰水,再加上珍珠粉,也可以加入薄荷叶晒干后磨成的粉,将其搅拌成黏稠状即可。 我国最早薄荷记载,汉代着名文学家杨雄编着的《甘泉赋》中,书中记载武帝曾在甘泉宫内种植薄荷。 不过,此时薄荷的名字叫茇《ba》葀《kuo》。 “老师还年轻”。 蔡邕笑了笑,自己这个学生总是异于常人。 “殿下,坐下说话。” 刘恢直接坐了下来,两人对坐。 “老师,康成老师他们呢?” “康成最近和管宁在整理一些儒家学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