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变化 (第1/2页)

报纸上,刘恢继续谈到,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此前,无论什么身份、地位、种族、肤色等,现在都是华夏人。 最后,发布了一条由华夏百姓大会通过,刘恢签署的政令,那就是中原所有的人免除战犯身份,等着下一步安排。 袁愧看完久久不语,眼神里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叔父,我们真的错了,我们天天在想打打杀杀抢地盘,而刘恢想得是如何更好安顿百姓?”袁绍此时内心也很矛盾,一直以来的教育和刘恢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冲突。 辽西郡和辽东郡边境,一行人正在缓缓前行,一行人中间,有一架宽大的四轮马车。 车上 “孟德,进入幽州开始,这里的公路为何如此坚硬和平整?”刘表面露惊讶之色。 “景升兄,听说是辽东做出的水泥,你没注意吗?一路上,辽东城池看上去都很高。”曹操第一次听说时,比刘表更加惊讶,只是辽东保密程度高,根本没法盗取技术。 “一路上,我真正注意的是辽东各地百姓,这里百姓比荆州富裕多了。”刘表感慨不已。 一旁的刘璋笑了笑,“成都乃天府之国,那里的百姓也远远不如这苦寒之地,我迷茫了。” “报……曹将军,这是昨天的辽东日报。” 曹操从四轮马车的窗户上接过报纸,四轮马车上都安装得两块小玻璃,采光效果还不错。 曹操看了起来,越看越心惊,随即递给了刘表和刘璋。 “孟德兄,辽东王胸襟如海,实在让人佩服。”刘璋看完报纸,心里非常复杂,不过,更多的是安心。 原本他不敢来襄平,担心被刘恢所害,是曹操和刘表作保,他才愿意过来。 “季玉,辽东王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这些人两眼盯着的是城池、土地和人口,他眼里只有一样,天下百姓。”刘表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他突然感到了莫明的轻松。 “就这和解,历朝历代有谁能做到?他不想让其他人背负包袱,看来,未来的华夏会越来越好了。”曹操一扫之前想到去海外称王的好心情,他知道,这条路一旦成型,未来的华夏无人可以阻挡。 “看来此次襄平之行一定会很顺利。” 辽东大学的校长荀爽,他办公室此刻异常热闹。 “如果不受到处罚,今后都这样干,到时华夏不是乱套了吗?”卢植仍然不解,刘恢为何主张内战和解。 “子干,我们一直是用朝廷的思维,那里讲求的是如何统治百姓?这里讲的是如何让百姓拥有权力和自由,二者看上去都是管理国家,实则二者南辕北辙,完全不一样。”陆康摸着胡须,若有所思。 “和解利于华夏接下来的发展,眼下中原很多世家豪族和地主,他们心思各异,甚至是迷茫,这一篇殿下亲自署名的文章,相必会为很多人解惑,那就是只要不是大奸大恶之辈,都会得到赦免。 殿下是不想大家窝里斗。”荀爽接过话说道。 管宁看了几人一眼,“以前,我们读书是为了什么?当官恐怕是绝大多数的人选择。 眼下,华夏读书当官已经不是主流了。 以前我很是不解,学而优则仕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追求的东西。 而后来我才明白,用殿下的话说,公务员就是一份职业,他们无法直接创造社会价值,他们用纳税人的钱让国家更加有秩序。 真正推动国家进步的是科学家、老师、医生等这些人。” “以前老夫不赞同,现在我倒是认为此话有理。”此时,郑玄大踏步走了进来。 “院长”大家纷纷打着招呼。 “这篇文章我读了三遍,我认为这种做法对华夏内部团结十分有利,尤其是接下来的经济改革。 天下已经一统,眼下,华夏最需要的就是从上到下的和解,只处理大奸大恶之人,此事就翻篇了。 未来各项工作,用殿下的话说,要弱化政治参与度,尽可能通过市场来调节和修复,政府主要是起到平衡、政策制定以及监督。”郑玄也谈起了自己的想法。 “师兄,国歌确定了吗?”管宁对着郑玄问道。 “确定了,目前,支持《精忠报国》的人最多”。 这首歌曲是刘恢借助蔡琰的名义唱了出来,只是局部做了修改。 这首歌的音律和大汉明显不一样,这也是刘恢为何制作现代一些音乐工具的原因之一,蔡琰在音乐上很有天赋,现在已经是华夏有名的音乐老师了。 “怎么样?幼安,你输了我一顿饭。”卢植打趣起了管宁。 “师兄放心,宁一定兑现自己诺言。” “国旗定下来没有?”卢植随即问道。 “定了,据说这次大家认可的国旗,是辽东大学几名学生设计的。 不过,要等几天才会揭晓。”郑玄故意卖起了关子。 “军方这次阅兵规模不小,我还有些期待。”卢植是一名名将,他自然对军队比较关注,初步了解辽东军以后,他就曾经下结论,辽东这只军队将无敌于天下。 辽东对付中原这些诸侯,卢植非常清楚,辽东根本没有拿出自己真正的底牌,就是那重骑兵,也只是偶然用一下,并未全力出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