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教育讨论会 (第1/2页)

襄平 室外大雪纷飞,温暖的屋子和室外形成鲜明对比。 刘恢请来了华夏的一部分学者,然而,让大家奇怪的是,除了刘虞、杨彪在,还有袁愧和曹嵩。 进屋后,大纷纷打起了招呼,刘恢家里太小,今天只能用文教院会议室。 在场的人老相识不在少数,有些人之间曾经有职场恩怨,当看到对方那一刻,好像很多东西开始释怀。 刘恢看到众人落座,站起来说道,“今天这次讨论会,特意邀请了伯安公、文先公、次阳公和巨高公来参加。 四位前辈不仅仅是朝廷三公九卿的高官,也是有大学问的人,故而邀请他们前来,给我们的教育提提意见。” 听到刘恢的话,四人站起来和大家见礼。 “十年来,华夏教育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过,在我看来,这才是刚刚开始。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他不但教会人知识,也教会人礼貌,更教会大家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 教育的好坏,决定了华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一直在说,所有的人要有超越前辈的勇气和信心,只有这样,华夏才会越来越好。” 说到这儿,大家响起了一阵掌声。 “大家也知道了,恢都城明年开春就要正式破土动工了。 华夏现在有百姓超过五千万人,接下来,襄平的几所大学根本无法满足接下来的需求。 学校扩大规模和增加学校 这就成了必然。” 郑玄点了点头,说道:“是啊,随着中原回到华夏,各地教育必然逐步普及,那样一来,大学数量必然不足。 这一点,我们开会讨论过,恢都作为未来华夏的都城,加之地处南方,必然要修建几所大学。” “殿下,中原各地眼下都有一到两年不等的免税时间,恐怕财政压力不小。”荀爽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只是眼下,华夏中原还需要巨大财政支出。 “是啊,政务院建设司刚刚公布的道路修建方案,我看了看,这将是一笔巨大支出。”卢植点头说道 … 看到议论的人群,刘恢笑呵呵的说道,“华夏每年至少拿出财政收入的10%作为教育费用,这一点是肯定的,眼下,华夏财政压力很大,这也是事实。 然,我多年前就说过,我们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是华夏国家未来的希望,只要有他们,华夏就有未来,没钱,我们就发展经济,勒紧裤腰带,也不能让我们丢失未来。 大学也一样,大学是给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有了人才,我们才有发展的希望。 不说远了,就说农民种地的问题,原本很多农民不识字,我们推广一次新技术,遇到的阻碍很大,而现在不一样,只要我们一宣传,很多人就会判断,因为他们读书懂得了基本判断,也容易接收新的基本农业知识。” 刘恢继续说道,“大学之间,未来也会有竞争,专业只有这么多,那么很多专业就必然重复,想要获得优秀学生,没有其他办法,那就是提高自己学术水平。” 胡昭举手说道,“我听闻诸葛亮建议,大学毕业以后可以继续留校学习?” 众人都期待的看着刘恢。 “此事是真的,这是前不久华夏技术人才划级时,诸葛亮建议的。 他认为,随着华夏发展和技术进步,应该让优秀的人才有更长学习周期……,他还建议,大学毕业以后,可以设置硕士生。” 此时的诸葛圭一脸自豪,自己儿子出彩,作为父亲肯定是高兴的。 刘洪举手说道,“小亮这个建议很好,眼下的确应该这样做,我建议,硕士生可以成为一些重点实验室的助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于技术基础理论发展也有很多好处,同时,也可以给他们接下来减轻一定费用。” 徐岳点头说道,“的确如此,这么多年下来,我们从事数学研究的人,发现对于数学,我们只能算刚刚入门。” 在场的人无不震撼,徐岳是华夏公认的数学家,单论数学,他的造诣还在刘洪之上,刘洪是算圣,但是他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天文学研究上面。 刘恢内心很是认同徐岳的观点,华夏现在的大学数学,主要是后世的几何证明题为主,也就是初中数学水平。 能力强的,也就达到刚刚进入高中的水平。 黄承彦也说道,“设置硕士生的确很有必要,延长学习时间,让他们未来多从事华夏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理论是基础,就像盖房子一样,基础不牢固,房子必然不稳。” … 刘恢听完大家的话继续说道,“眼下,南方肯定是要修建大学的,现在一年毕业生才一万五千多人,未来可能有十万,甚至百万人。 学校要营造宽松的环境,让这些优秀学子能留下来,留在学校实验室和课堂,只有优秀老师才能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 一直未说话的刘虞四人,十分不解。 刘虞看了另外三人一眼,“殿下,我有一事不解。” “叔父请说。”刘恢不知对方要说什么? “如果优秀的人留在学校或者从事技术研究,那么谁来加入政府工作?” 刘虞的话,刘恢并未感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