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甄逸的见解 (第1/2页)

“华夏开了一个好头,只要持续数十年,华夏一定会非常强大。”杨彪好像自言自语一般。 刘恢放诸侯离开,袁愧当然明白刘恢的意图,那就是用儒家这一套限制其他民族发展,这对华夏来说,利远大于弊,如果按照华夏规划,要不了多久,两者会天差地别,他从内心感受到了一丝恐惧,因为他仿佛看到了华夏的明天。 “今天有空,都去老夫家里喝酒。”曹嵩可以说是土财主,在五铢钱崩溃之前,他将大部分钱财都兑换成了五铢钱,因此,他损失算少的。 “好啊,曹巨高请客,我们今天就不客气了。”袁愧笑着说道。 几人都笑了起来。 年底的会议正在紧张的准备着,外面大雪纷飞,甄逸正在书房奋笔疾书。 “报告…,司长,崔秘书长到了。”护卫的报告打断了书房的宁静。 “好,请崔秘书长客厅坐,我等下就前来。”甄逸想了一下说道。 “喏”。 崔琰进到客厅,脱下厚厚的外套。 “季圭,今天怎么有空前来?”崔琰还没来得及坐下,甄逸的声音就在门口响起。 “子和,无事不登三宝殿,你是华夏的财神爷,上门来自然有事请教。”崔琰笑呵呵的说道。 “季圭,坐下说话。” 二人随即坐了下来,在刘恢带动下,华夏很多人开始喜欢上了功夫茶,功夫茶并不困难,冬天的襄平,家家户户客厅都有蜂窝煤的炉子,可以取暖,还可以做菜,尤其是喜欢火锅的人,更是美事。 有了炉子,开水就很容易获得。 刚坐下,甄逸熟练的冲洗茶杯。 “季圭,今年会议内容恐怕很多?” 崔琰点了点头,“子和,实不相瞒,就是因为事情太多,有些事情我们要私下进行商量。” 甄逸当然知道,崔琰代表的是刘恢,他是刘恢的助手。 “说说看。”短暂说话的功夫,甄逸已经泡好了茶,给崔琰和自己倒了一杯。 寒冷的冬天,一杯热茶下肚,胃瞬间就暖和起来了。 崔琰放下茶杯,缓缓说道,“前段时间,很多人提出,华夏钱庄眼下的存款利息和贷款利息应该适当调整。” 华夏后来实际确定的同期贷款利率是同期存款利率的1.8倍,这个利率并不高。 “嗯,现在钱庄存款明显远高于贷款,并且,存款比例还在上升”。甄逸十年来,基本一心一意研究和钱庄有关的知识,尤其是刘恢给其灌输了很多现代金融知识。 “殿下昨天和我谈到时,也显得忧心忡忡。”崔琰点了点头,甄逸说的这点,他其实也知道。 “钱存入钱庄后,市场上就会缺少钱,发展经济,需要的是钱流动起来。 眼下更多人选择存钱,主要是几个原因: 一、没有好的投资渠道,华夏普通百姓,除了钱庄定存,要么就是购买最新推出的国债,又或是购买商铺等。 投资渠道太少了,尤其是相对稳定的投资机会就更少了。” 甄逸的话,崔琰听得很认真,这一条,刘恢也说过差不多的话。 甄逸接着说道,“二、存钱利息偏高了。 这几年,华夏钱庄为了筹集钱发展经济,提高了钱庄存款利率,现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达到了2.1%,连续加息,百姓自然愿意存钱。” 崔琰喝了一口茶,微笑着看着甄逸,“还有呢?” “三、华夏百姓经历了多年苦难,好不容易能吃饱饭了,普通百姓特别珍惜这一切,他们有了钱,想到的是存钱,想到的是给未来一份保障。” 崔琰笑了笑,甄逸的话说得比较隐晦。 “子和,你知道关于第三条,殿下是怎么说的?” 甄逸不解的看了看崔琰,“殿下如何说的?” 崔琰放下手中茶杯,“殿下说,第三条的出现,除了华夏百姓勤俭节约的品质外,更多是华夏的保障不足。 因为他们担心明天没有工作了怎么办?” 甄逸笑了笑,“殿下的话真是一针见血,一句话就说到了本质。 这也是未来华夏上下要努力解决的问题。” 崔琰微微一笑,“子和以为,眼下困难如何解决?” 甄逸关于这个问题,想了很久,他记得大概四年前,刘恢曾经对他说过,作为钱庄司的司长,不仅仅是懂得金融知识,更要懂得经济常识,为此,他自学经济学,晚上去大学跟着学习。 “强制百姓做一件事是不可取的,眼下,只能通过利益调整。 首先是降息,存款利率降低了,有钱的人为了保证自己的钱不贬值或者少贬值,他们会寻求通过其他途径保障手里的钱更加安全。 降息不仅仅是存款,贷款也会降,这样一来,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工商业当中去,尤其是中原刚刚起步,稍微有点眼光的人都看到了机会。 其次,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让这些人的钱去投资一些项目,成立一些专门的投资公司。 最后,钱庄也可以推出一些风险低的优质投资项目给普通百姓,这些项目,要限定购买数量,回报率肯定高于钱庄定存………” 崔琰一边听,一边不住的点头,作为刘恢助手,你可能不需要多么精通,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