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0章 许攸的盘算 (第1/2页)

蒯良接着说道,“楚国和华夏并不相邻,我们只要阻断华夏报纸、杂志、书籍进入楚国,这里的庶民并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试想一下,村我们都不让他们出去,他们如何知道外面的世界? 我们可以利用楚国日报宣传,就说其他国家的人都吃不饱饭,这样一来,楚国国民的优越感不就产生了吗?” 刘表激动的点了点头,“子柔不愧是天下智者,子柔是不输荀文若和贾文和的智者。” “大王过誉了,荀彧和贾诩名扬天下,臣岂敢与他二位比肩?”蒯良虚心的说道。 “比得,自然比得,荀文若和贾文和没有遇到刘恢前,天下何人知道他们大名? 尤其是贾文和,人到中年还没有成就,在武威郡还有一堆骂名。 谁能想到,跟着刘恢十多年就能响彻世界? 子柔将来一定能够在楚国名留青史。” “多谢大王。”没有人不喜欢别人的赞誉,蒯良也不会例外。 “楚国就静观其变,看看其他国家反应再说。”刘表最后下定决心,他不愿意当出头鸟,何况楚国还是华夏军事同盟国。 “大王英明睿智。”在蒯良看来,刘表不是中兴之主,但他是一个绝对合格的守成之君。 赵国的袁绍一脸阴沉,因为他感到报纸上的内容好像专门写的是自己一般。 “你们都说说看?”袁绍抬头看向众人。 许攸站了出来,自从儿子许巍出事以后,许攸行事愈发低调。 他不想让袁绍借机把自己官职撸了。 “咳咳…,大王,臣以为华夏这些文人一天到晚尽是胡说八道。 也怪刘恢太过纵容这些人了。”许攸拱手说道。 袁绍脸色好了一些,许攸这些话说到他心里去了。 “子远,对错与赵国无关,今天只讨论如何应对?”袁绍才不想拿这些观点现在来辩论,因为他自认为没法驳倒这些观点。 今后有的是时间写文章来批判华夏这种歪曲事实的观点。 “大王,赵国和华夏相邻,赵国应该颁布一条禁令,没有大王允许,赵国朝堂和民间都不允许私藏华夏报纸、杂志和书籍。 一旦发现,予以重罚,轻则坐牢,重则处死。” 许攸的话让现场的人嘴角抽了抽。 按照许攸的说法,现场的人恐怕都活不下来。 许攸接着说道,“赵国驻联合国代表处,应该以赵国名义向联合国提交一份草案。” “草案内容是什么?”袁绍问道。 “草案内容主要涉及国家主权完整。 要求联合国尊重每个国家的文化。 未得到主权国家允许,报纸、杂志、书籍等不得进入。” 袁绍满意的点了点头,许攸的办法不错。 通过联合国来进行提案,必然会得到所有王权国家的支持。 这样做,不至于得罪华夏,又能和华夏保持正常贸易和其他方面交流。 袁绍这两年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和东边这个全球唯一超级大国处理好关系?同时又能保证赵国持续王权? “左仆射的建议诸位如何看?” 听到袁绍的话,郭图和逢纪心里有些失落。 从话里他们明白,袁绍不会更换许攸仆射一职。 这样一来,许攸仍然是赵国名义上的众臣之首。 “大王,臣支持右仆射所言,这样一来,赵国既解决了矛盾,又团结了无数国家,还不会得罪华夏。”郭图躬身拱手说道。 “臣也支持右仆射所言,此事如果由赵国提案的话,这为接下来赵国竞争联合国亚洲区的理事一席加分不少。”逢纪对此不吝赞美之词。 郭图和逢纪都知道,此时许攸的言论深得袁绍之心,现在得罪许攸是直接得罪袁绍,二人是聪明人。 “佐治,你的意见呢?”袁绍看向辛毗。 辛毗走出来躬身说道,“大王,右仆射所言乃是金玉良言,中书令和侍中所补充也很有道理。 此事臣觉得我们不必担心。” “说说看?” “华夏政府每天都有很多不同声音,何况华夏整个国家? 这种言论在华夏就算是主流,华夏政府也不会推动这件事情。 因为刘恢非常清楚,赵国需要塑造强敌在侧的国内氛围,而华夏同样需要。 华夏国内是希望百姓能看到自己国家和周边国家区别。 而赵国也可借机对庶民宣传,就说周边国家有吞并赵国之心,同时告诉庶民,其他国家百姓贫穷、无知。 庶民没有文化 加之没有见过外面世界,自然会相信我们……”。 辛毗的一番言论让在场的人无不赞许。 因为这番言论已经是战略层面了。 对于在场的人而言,庶民百姓死活他们并不会过多关心。 皇权统治下有条不成文规定:压榨百姓的程度以百姓们不造反为原则。 因此,不能让他们吃太饱,更不能让他们知道外面世界,还得让所有的人劳累起来才行。 “佐治有万里之才!”袁绍感叹道。 大汉朝廷,千里之才是指太守、刺史这类官员,万里之才通常指的三公。 “大王过誉了,辛毗才疏学浅,偶然所感而已。”辛毗说完就走入队列之中。 这一刻,他发现自己好像说多了。 郭图和逢纪忌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