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而且就像金庸写事,古龙写人,凤歌在小说中更多的是在探讨个人成长路程和生命的价值。江城记得最深的,就是主角梁萧远赴西域,到埃及时所解的大祭司留下的最后一道问题——与生命等价的物品是什么?

最后梁萧的答案是,与生命等价的物品只有生命,表现出作者认为生命至高无上的观点,这是在金庸古龙等武侠大作中也难得一见的新奇观点。不同于“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那样的高大全,梁萧更贴近于新时代青少年心目中的武侠形象,有明显的性格缺陷没有让其失色,反而更像个人。

当然《昆仑》虽好,但也有为读者诟病的地方。诟病最广的地方应该是梁萧助元攻襄阳,违背其父遗愿。其实细究之下,梁萧此举也有其合情合理之处。梁萧自幼便失去父母,又经历多重磨难,未能培养成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来处理问题。参军只是为了保护和照顾被强迫从军的几个好友,真正让他助元军征战襄阳是因为他无辜的义妹遭义军掳走后毫无人性的毒打险被杀害,再加上有身边的好友死在南宋人之手这令梁萧对整个宋军产生的仇恨彻底趋于水火不容之势。梁萧跟云殊之间个人的恩怨,无疑也是促成他这样选择的重要原因。为了报仇,他必须站在蒙古人这边,帮助他们攻打襄阳。其实梁萧并非爱好杀戮,他只是凭着一种简单的直觉进行战争。而在看到襄阳如同人间地狱的惨状,梁萧也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无关乎宋元,他给整个天下带来了无穷的杀戮和痛苦。

在读这里的时候,江城真的为梁萧感到痛心。梁萧做错了吗?在宋人看来当然是大错特错,身为宋人却助元灭宋,大节有亏,实在是大奸大恶。可宋人就对吗?不论青红皂白,一味的以杀止杀,一味的从自身立场出发,所有与自身理念不合的人就是奸邪,就该死,这又怎么能称得上“正义”?

尤其是遍观梁萧整个人生,又有几个宋人真心待他?却要他站在宋人的立场上,这样的强迫实在是让人反感。

可能是那时江城还处于叛逆期,他完全站在了梁萧这边,谴责那些说梁萧坏话的人。之后随着剧情发展,看到梁萧被人逼得不得不远赴西域,背井离乡,心情随之凄凉;看到他与柳莺莺相遇相知却彼此错过,心里也为之惋惜;看到他为了见花晓霜一面,不惜身陷险境,却又惊闻花晓霜早已身陨的噩耗,看到他悲愤欲死,那种凄婉孤寂之感,直让人潸然泪下;最后,看到他为了昔日的爱人、敌人不惜自绝生路,高唱着昆仑山歌,慷慨赴死的英雄豪迈,几乎不让于萧峰赴死那段,都是一样的气壮山河,都是一样的让人凉透心底。

不过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他对《昆仑》又有了新的认知和看法。其实就像小说最后九如大师说的那样,名利也好,恩怨情仇也罢,不过人世间的一场虚幻大梦,到头来不过都是一场空。王侯将相、帝王霸业,最后不过是黄土一杯,千百年后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罢了。

不管怎么说,在他看来《昆仑》所蕴含的意义都要远高于《诛仙》,所以江城现在已经决定了,接下来的一个月他要把《昆仑》写出来!

既然决定了,姜成就不再迟疑,全速再次发动起来。这次不再是明史,而是宋末元初时的历史,其间还会夹杂一些当时西域诸国的历史,资料查阅量更大了。

不过这正是姜成的兴致所在,既能用于写书,还能充分增长知识,深厚自己的底蕴,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姜爸爸姜妈妈本来以为姜成忙完了这么多事,至少得休息一段时间吧,没想到这小子只歇了不到两天,就又开始忙碌起来,听说要在开学前再写一本书出来。

姜德均因为事先知道了,没有多吃惊,只是有点讶然这小子居然这么快就有决定了。而高琳兰却是有点心疼儿子了,不止一次的唠叨让他别写了。

姜成嘴上答应,不过手上还是没停,但是心理却倍感温暖。于是就还是像以前一样,一天只写八个小时,之后就休息,高琳兰看他这么自律,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每天还是四五万字左右,也不累,一边查资料,一边打字。比《明朝那些事儿》好一点,《昆仑》因为印象深刻,原版情节内容基本上都记得。

不过因为习惯,姜成还是做了一定的改变,因为他坚信还是属于自己的东西是最靠得住的,即使是记忆中的东西也不行。于是他便在小节上有了一定的修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曲折紧密,冲突更加合理。于战争苗描写也更生动具体,又多刻画了一下战争过后那满目疮痍的悲凉景象,更加突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