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海上鬼市 (第1/2页)

宋朝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也就是说,一般在城墙跟儿或者城外等地方,也有更多的直接在一片野地里,后半夜开始,有人自发的聚集在那里卖东西。这些地方平时就人迹罕至,天擦黑就漆黑一片,后半夜更是半点光亮也看不见。

来逛鬼市的人,就点着灯笼或者打着火石,凑着星星点点的光亮挑东西。这里买卖东西不准出声,卖家不准吆喝,买家不准砍价,买东西全凭眼睛自己看,交易全凭袖子里比划手指头划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离开地头儿不准反悔。

按说,来这见不得光的地方卖东西的,要么是偷鸡摸狗的贼人销售赃物,要么脏心烂肺的奸商倒卖赝品。天长日久怎么可能还有人来这买东西?

还是贪心作怪,因为这里也会有怕丢人现眼的败家子来这里卖祖上的宝贝,也有刨坟掘墓的盗贼来这里卖冥器,所以也总有人来这里想捡便宜,淘宝贝。

唐朝有个人叫郑熊,他写过一部书叫《番禹杂记》,书里专门记载了当时的诡异之事。其中一篇就记述,“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

九爷的这个宝贝,就是在海边的鬼市得到的。但这个“鬼市”,百年难遇,而且跟人们往常知道的不一样。

沧海市东部有个天然的海湾,每月十五月圆大潮的时候,湾里会露出一个礁石台。这礁石台方方正正,上小下大,仿佛一个平顶的金字塔,当地人就称呼它为平头礁。

相传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意气风发,带领文臣儒生一行人等,去泰山效仿黄帝举行封禅大典。之后连夜赶路路经此地,月夜下见茫茫大海之中一所高台独立,心有所感,在这里又面向东方进行拜海。所里这平头礁又称“拜海台”。

拜海台下礁石林立,暗流涌动,那附近很少有渔人靠近。只有月圆时潮水退下,有个别水性纯熟的人才能潜入。古时候这里盛产一种珍珠,晶莹圆润,色泽夺目,比当年最好的东珠还要珍稀。所以这处海湾又叫“珍珠湾”。

拜海台这里产的珍品珍珠有个专有称呼,叫“鲛泪”。据说千百年之前,这里有一种叫“鲛人”的生物,生得人首鱼身,有人传言鲛人的泪可以化作珍珠,就把当地产的珍珠取了这么个名字。

《搜神记》《博物志》都曾有过鲛人的记载,说这种人首鱼身的生物有人类的思维,特别擅长纺线织布,织出来的布灿若霞光。而且很重感情,有的结识了人类,依依惜别之际,会流出许多眼泪,用竹篓接住,就化作粒粒珍珠。

九爷的家族也有关于鲛人的说法,却不是上边说的这么浪漫。

鲛人其实就是一种海兽,上身的确长得像人,只是比一般的鱼类狡猾许多。虽然体型比人类小很多,但它们却很喜欢捕食靠近海边或者乘船出海的人类。

它们不仅会使用一些计谋,而且有一种特异的本事,能够发出人耳难以分辨的声音,用现在的话应该就是次声波,这种声音能够迅速影响人的五感,使人仿佛置身幻境,心甘情愿地成为它们的食物。

本来渔民也没人敢去招惹他们,直到有术士发现,鲛人的油脂极耐燃烧,一个成年鲛人可以点五年而不熄灭,于是就向皇帝献宝。

所谓事死如事生,帝王都希望自己死去后的世界不仅宽敞大方处处奇珍异宝,而且要亮亮堂堂的。

所以从始皇帝开始,很多帝王修建的寝陵中就都采取这种方式照明。巨大的需求促使皇帝下诏征集鲛人的尸体,渔民就被迫集合起来参与捕猎。

九爷的远祖们也是这些渔民之一。

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鲛人就彻底绝迹了。只剩下各种关于鲛人的传说,和这里被称作鲛泪的珍珠。

九爷小时候一直跟随长辈在海上的风浪里历练,成年后就凭着祖上传下来的一身本事大江南北行走江湖。

但作为家里几代单传的男丁,每年中元节,都必须回到家里祭祖。这年中元节,拜祭祖宗仪式完毕,老母亲又说,最近总是梦见在海上失事而逝去的先人,让他晚上到海边再去多烧一些纸钱元宝。

九爷独自来到海边,一轮圆月撒下如水的银色,整片海边只有他一个人。

正值潮水退去,近处一片金色沙滩,稍远处海面上风平浪静,更远处的海面上屹立着一方平平整整的拜海台,在月光下披着一层清辉。

当时的九爷楞楞地看着拜海台,觉得这倒是个拜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