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大浪淘沙 (第1/2页)

以物易物,很明显,这样的方式非常的不方便。

比方说市场上有人想用鸡换羊。可是手头上有羊的人,他并不想要鸡,他想要猪,于是他们两个人就不能成交。要想成交,必须满足一个条件,那就是你手上的东西刚好是我想要的,同时,我手上的东西刚好是你想要的。如果两个人手上都拥有商品,但是只要有一个人手上的商品不是对方想要的,于是两个人就只能干瞪眼。我们可以想想,这个条件是相当苛刻的,因为市场上的商品成千上万上亿,太丰富了,要想两个人刚好对上路,其难度系数虽然比相亲要简单的多,但还是很不方便的。

这种方式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一头羊可以换四只鸡,但我手上暂时只有一只鸡,我和你交换的时候,你很难把你那一只羊切成四块,分一块给我。这样,我有一只鸡,从道理上讲,我已经具有吃羊肉的资格,可是,实际上,我只能看着羊跑,而吃不上羊肉。即使你把羊给切割了,你给我的可能是羊腿或者羊头。等我过几天有三只鸡的时候,我再找到你,你把剩下的羊身子给了我。名义上,我拥有一整只羊的所有部件,可是这个部件拼凑起来,却不再是一头活羊了。如果我买羊的目的是吃羊肉,倒也罢了,如果我买羊的目的是要去养羊,那这就惨了。

所以这种交换形式,极大的影响了交换效率,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上述的不方便,人们就会去努力去找到一个大家都共同认可的商品,比如鸡蛋。不管你手上有什么商品,你都可以先把它换成鸡蛋,再用你换来的鸡蛋去换你想要的东西。比如你手头上有四只鸡,你想把它换成一只羊。可是卖羊的人不想要鸡,他想要的是猪。

怎么办?按老办法,那就没办法了!按照新办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先把鸡换成40个鸡蛋,用这40个鸡蛋换回那一只羊。那个卖羊的人,再用这40个鸡蛋想办法去买猪。于是皆大欢喜,大家都ok了。

这种情况下,大家的前提是都认可鸡蛋,于是鸡蛋就成了大家公认的、可以实现交换功能的商品,这个商品就叫做通货,这种通货就是货币的前身。

这种通货也就相当于是我们现在的钱的功能,也就是说,在人类历史的那个时代,那时候的钱就是鸡蛋。

这个时候把鸡蛋当钱用。跟现在我们把纸币当钱,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那个时候的鸡蛋不仅可以以钱的身份去换别的商品,而且它本身是有用的,因为它可以吃。而我们现在的纸币,除了能够用它去换别的商品以外,没有实实在在的使用价值。

这里只是以鸡蛋打比方。正如前面的文字说,“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有2000多种商品担当过通货的职责”

我们可以不去管这曾经出现过的2000多种商品是什么,也不用去管鸡蛋是否曾经担此重任。在这里,它只是一个比方。你只需要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类的东西就可以了。

总之,钱,在最早的时候根本就不是钱,而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这种商品曾经有2000多种。

也许你觉得,管它那个时候的钱是什么玩意儿,这跟现在有什么关系呢?时间过去这么久了?说这些东西累不累啊?

我要说,是有点儿累,但是很值得。因为我们现在的许多金融现象也好,货币战争也好,股市起伏也好,都与我们现在的货币不再具有实实在在的商品属性有关系。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现在的货币都是实实在在的商品,那么货币战争就不会发生,美国人想剪全世界的羊毛也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中美贸易战也根本不会发生。

前面已经说过,最早的钱,其实不是钱,而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比如鸡蛋。

但是鸡蛋充当钱的功能还是有很大的缺陷的。比方说它不太好携带,你身上揣40个鸡蛋,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变成鸡蛋汤,还会弄脏你的衣服。如果你晚上出去吃饭,为了付账,你身上带了一千个鸡蛋,你想象一下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另外它也不太好分割,假设十根针可以值一个鸡蛋,可是我只想买一根针,我手上有一个鸡蛋,我怎样把一个鸡蛋分割成十份儿呢?然后拿出来一份儿跟你换一根针呢?另外它也不好存放,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里就会拥有千千万万个鸡蛋,那放在哪间屋子里呢?怎样堆放呢?另外它也不利于保管。如果我爷爷一辈子挣了一亿个鸡蛋,保存到我这里的时候。鸡蛋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反而会发霉发臭,成为我家里的一种负担。

这些问题就成为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