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作者:姜饼人

申明:本书由霸气 书库 (。。)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第一章 传任弟子

亿万年前,地壳产生强烈震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开凿了华夏大地海拔2000多米的西岳华山,高低不等五座主峰矗立于天地之间。远观近临,华山的险、奇、峻、绝、幽锋芒毕露,经久不变。正是这得天独厚的气质,向一代代炎黄子孙倾诉着华夏民族几千年历经的云、雨、雾、雪。

自古至今,华山威望震慑四方,多少文人墨客,宗教门派高人,帝王将相到访此处,留下数不清的历史典故。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水一土、一人一物在千年文明气息的笼罩下,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

上下五千年的沧桑演变,农历戊子年,注定会发生什么。

追随前辈足迹,杨传箫久居山中,早已把心交给自己的信仰,从未放弃。只是,在他心中永远留有一段回忆,除了朝夕相处的华山,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过。一支从小不离身的竹箫是他和华山交流的心爱之物,也是流露从前的唯一途径。时常,山间回荡起低沉的箫声,带出了内心所有的惆怅。

阴雨天,杨传箫换上道家衣冠,提上装有香、花、灯、水、果的食盒,来到山下玉泉院希夷祠。摆放好贡品,双手端举三炷高香,与额相齐,跪在师祖像前。每到这个时候,杨传箫会不由想起那首七言诗:

“五龙相伴降西岳,修身养性百余年。待到天干地支和,真心归一还吾愿。”

这是道教华山派师祖陈抟感恩五条彩龙引他至此而留下的遗愿,几句诗没有落纸成文,由陈抟口传其华山派弟子,尔后,一代代掌门人忠贞不渝探寻究竟,至今未果。

杨传箫是华山派第28代掌门人。十多年来,夜里只要一闭上眼,脑海里就会浮现师父临终前的那一幕:

“传箫,虽然你从未对我讲过自己的过去,但师父从箫声中可以听出来,你有心事。”一阵咳嗽过后,声音突然高起来:“怕我这一去,你很难不会心如死水,销声匿迹。即便如此,我也要最后叮嘱你一句,一定要等那个人出现,千年遗愿能否了结全在此人。”说完,杨传箫刚要问明话中所指之人,师父已永远闭上了眼……

杨传箫慢慢起身,双手将三炷香按每炷之间互隔一寸的距离插进香炉。回身再次跪倒,稳稳叩拜三下。

身为华山派第28代掌门人,破解师祖千年遗愿责无旁贷,杨传箫不愿看到几千年的扑朔迷离永无休止。

人在自己最后时刻的预感非常灵验。只是,以前从未听师父提及要等一个人,虽然没能等到回答,但从师父安详的面容可以看出,他的话已经讲完了。

师父故去的日子里,杨传箫内心深处的那段往事如一道无形的屏风,时常漫无边际地蒙在眼前打断所有思绪,无法专注做任何事。心中难耐之时,杨传箫会一口气跑到师父墓前以求静心,只有在这里,那道屏风才会很快消失,解脱出来重新回到现实。

农历丁亥年夏季,华山派一桩非同小可的事务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传任弟子大选,这也是各宗教门派非常慎重的头等大事之一,直接关系到门派的前途命运。从周朝道教华山派师祖陈抟开始,此番已是第29代传任弟子。自古以来,每到物色传代人选,门派上下无不为之振奋,其中的不可预见性充满挑战,可谓一举定乾坤。

五个月,大选终究天命所归。

适逢吉日,封山静场,道教华山派远近闻名的传代弟子入教仪式时隔35年故地举行,本次已是有史以来的第29场。

一大早,杨传箫显得神清气爽。两人都换上了一身道衣:混元巾、方领圆袖蓝色衣褂,高筒白袜,黑色圆口布鞋。小孩是齐头短发,所以不能像杨传箫那样,用发簪别进混元巾顶部圆孔处露出的发髻。贡品收拾妥当,杨传箫带着最终选定的这个孩子来到山下玉泉院。在华山派陈抟师祖像前,两人一前一后双双跪倒,杨传箫手持三炷高香,微闭双眼,用心灵向师祖默默传达开场祭语。

“师祖,今传任大选落定,我华山派后继有人。师父生前常提及“正”字,正既是和,人心所向,顺天应地,弟子谨记于心,万事以此当先,望传任弟子不负重托,再造伟业。弟子定竭尽全力教诲,望师祖、师父在天保佑这个孩子,请保佑他。”

这种冥冥之中的告慰方式,华山派自古延续下来,至今从未更改。这只是传任弟子入教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