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 (第1/4页)

不做,什么都不做;觉得这也没有意思,那也没有意思,什么都没有意思,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当然是消极的。

大乘佛教认为:并非世间的一切作为都没有意义,只有一切都为自己打算的,类似于争权夺利等等之类的作法,才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利益众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必须积极努力去做的事情。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在打坐观想时,一定要感觉到“我有这个责任”,即使在出座以后,我们也要培养这样的责任感。平时,在看到任何众生时,都必须想到:“他是我的母亲,我是他的儿子。”从世间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儿女有没有责任来减轻、断除母亲的痛苦呢?肯定是有责任的!这是最起码的道理,任何人都知道。不过,一般世人却只重视这一世的父母。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很讲究孝道,但其所要孝顺的对象,却仅仅是这一世的父母而已,并未涉及前生后世。而大乘菩萨却把父母的概念扩大到前世、后世,乃至生生世世,这样推理的结论是——所有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这个结论是有根有据,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如果对现世的父母应该孝顺的话,那么对生生世世的父母,为什么不该孝顺呢?为什么可以没有责任感呢?所以,必须要有责任感!

现在我们有没有责任感呢?这很难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完全不为自己着想,只为众生打算,愿意承担为众生减轻痛苦、创造幸福的责任,那么他就是菩萨。但是,如果再严格一点来看,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的。比如说,一些基督教徒建立了很多慈善机构来利益大众,虽然这也属于无自私的奉献,可是其结果却并不理想,因为这样做只能帮助对方减少一些人世间的痛苦,却根本无法解决最关键的生老病死之苦。所以,我们不仅要有责任感,而且要以佛陀的智慧来利乐有情,这样,利益众生的层次和范围就大不一样了。当然,即使现在我们不能立即或在短时间内全盘接受菩萨的所有行为,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我们要有往这方面努力发展的决心,要向往、羡慕菩萨的境界。

在最开始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一个认识问题。如果我们认识不够,不觉得所有众生都是父母,不能推翻、超越心里那些早已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而始终认为:“我只有一个父亲、一个母亲,哪会有那么多的父母呢?”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走上大乘菩提道。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大乘佛教就是教我们如何解放思想。解放什么思想呢?一个是一切为自己打算的自私心;另外一个是无明,又叫愚痴。正是这两样东西把我们紧紧束缚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从不为他人着想,只考虑自己,而且只知道计划自己现世这几十年的事情而已。现在,我们静下来反反复复地修自他平等,就是在解放思想,其结果就是培养责任感。因为,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责任感,自然就有了动力,才会愿意积极地为实现一切众生的利乐而精进,并且不会因为任何人的阻碍而退缩;相反的,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责任感,就没有动力,即使经人百般劝导,也不愿意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

总之,若从为众生创造利乐的角度来观想,就是修自他平等的慈心;若从为众生遣除痛苦的角度去观察,就是修自他平等的悲心。

第三、喜无量心。这时也要从知母、念恩、报恩修起,最后要思维: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为他们创造利乐、减轻痛苦,是我的本分、我的工作。但是,如果不需要我的帮助,他们已经有能力为自己创造幸福、遣除痛苦,那么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吗?我为什么还要嫉妒他们呢?

譬如,某项工作本来是要我来做的,如果另外一个人帮我做了,那我有没有道理嫉妒他呢?当然没有道理!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扩展,我们就可以意识到:当众生享有幸福的时候,我们不但不应该嫉妒,而且还要发愿——祝愿他们永远不离开这样的幸福!如此深深地思维,就是修自他平等的喜心。

第四、舍无量心,此处又叫做平等心。自他平等的舍无量心,是指不片面地对所有众生修慈、悲、喜心,同样地善待所有的生命。凡夫的观念与平等心正好相反,比如,有些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从而忽视了动物等其他生命的幸福和利益;进而又把人划分成很多种族;再把一个种族划分出很多阶级;又把一个阶级划分出亲友和仇人。但是,在大乘菩萨的境界中,却要将所有这些差别全部化为平等,这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舍心。

这里的四无量心与其他修法中的四无量心有何不同呢?修自他平等四无量心的特点是:第一、修慈无量心,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