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页)

九孤玄剑道:“根据目前的形势分析,官兵暂时不可能轻举妄动,山上留守有几人足够。老夫和普渡天尊陪你俩一同下去寻找,遇到情况相互有个照应。此山头的高度,就算不足万丈,少说也有数千丈,否则这里就不叫千仞岩了(古时候一仞为七、八尺),按此推断,这蔓绳不会有如此的长度,恐怕到了山腰他们就无绳而下了,其时就看山的坡陡度,陡度过大,武功再好也不行,毕竟还背着孩子,但愿能有好的造化。时间紧迫,不能再耽搁,我们得准备些绳索和利器,得赶快去!”

正如九孤玄剑分析判断的一样,四个人随蔓绳而下,只能到半山腰便无绳可滑,壁陡崖峭,毫无着力之处。他们将事前准备的利器和绳索掏出来,俩人一组,一手扯住绳头,另一手用利器戳进石缝,像荡秋千般,一人借另一人之力下滑,如此循环往复。普渡天尊和九孤玄剑先行滑落,速度很快,南震天和白振南如法炮制,四人轻功本就超高绝顶,惊而无险,半个时辰不到的光景,便滑行了数百丈之远。但这时他们往下一看,四个人全都倒抽了一口凉气,谷底是一泓深潭,深不见底,涡旋浪涌,气势吞穹,十分吓人,怎么看也看不到薛剑和郑天柱的影子,估计已经葬身了水域。

四人同悲,相互劝慰一番,事已至此,伤情无用,只有化悲痛为力量,尽力去做,面向未来,才能取得最终成功。

他们知道自己任重而道远,荆棘之途要赴,刀山火海要闯。他们是义侠,义侠们均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为武林,为社稷,为黎民百姓随时准备奉献自己,这是生命的呼唤,也是他们对信仰的解读,对向往和人生意义的全译!

四人攀附绝壁,再上去时却显得力不从心了。在陡峭的山壁处身体基本悬空,只能依靠两手用力提气上升,攀爬的速度和下滑时恰恰相反,慢之又慢。幸好四人之前已用绳索相互连接,扎在腰上,这样能相互配合,万一有人滑落失控,还可以依靠其他三人的力量将其拉上来。攀爬了一阵,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连绵不绝,渐渐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天公不作美,秋雨生冷刺骨,落在山体峭壁处更是滑溜透顶,四人尽管是当今武林一等一的高手,心中免不了还是生了些怯意,非常艰难地向上攀爬。还好四人有超常的耐力,坚强的意志力,哪怕是寸步移动,亦决不放弃和气馁。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令人气不敢出,观之yù晕。犹如一幅绝世的登山壁画,令人叹为观止!

经过近一个时辰的艰苦攀爬,四人耗用了许多内力,终于游壁于蔓绳底端,化险为夷,然后拽绳而上,重新回到峰顶,结束了这次惊世骇俗的找寻。

杨员外、王猛等人见他们衣衫尽湿,面sè凄楚,知道无果而返,心中怏怏难悦,不必相问,赶忙整治酒菜,以慰其心。

众人在千仞岩上又住了两、三rì,重复商议着行动的计划,已经有了初步设想。

大家均觉得再在山头蹲守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决定分开行事。南震天、杨员外等人去找马明坤一帮人;普渡天尊、九孤玄剑再回到界首配合陈万山招兵买马,制置兵器;白振南迂回于大师兄和二师兄之间,早点确定讨伐的rì子;王猛等人做沟通信使,专门负责传递消息,基本上有了明确分工……

就在大家准备分头行动的时候,马明坤一路人马来到了山上,气势甚为壮观。

马明坤带领的这支队伍,曾经是各自为战的武林人士或者帮派,没有军戎生涯,但在徐奕编排训练后能够表现出整体的威武以及进退有度、出列成行的军人风范,仅凭这一点,就能看出这支队伍极具战斗力,还有就是徐奕指挥的天才。

马明坤将rì月教和神鹰教两位教主引荐给南震天、普渡天尊等一帮人认识,大家相互抱拳示礼一番,算是打了招呼。

南震天把黄龙真人已经过世的消息对他们一说,马明坤、徐奕等人非常震惊,也深感遗憾,但最最难过的要算萧弦和白素素。他俩的师傅和真人是莫逆之交的关系,俩人奉命千里迢迢来到中原就是为了来找令他俩仰慕已久的这位武林风云人物;俩人第一次与官兵浴血奋战,为的也是真人;真人既是他俩尊敬的前辈,又是他俩至交的朋友,最起码萧弦是这么认为的,所以惊闻噩耗,伤情难抑,感到悲痛yù绝。

………【第六十三章 天意】………

() 众位英雄一道去了山头,在黄龙真人葬身之处进行祭奠,事后头领们来到石厅议事。

当南震天将薛剑、郑天柱以及皇子等失落悬崖,估计命葬深潭的事讲出来后,徐奕突然脸sè大变,自言自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