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部分 (第1/4页)

“呵呵,说不定尧帝化身藏于其间,谁敢在这里作恶呢?即便没有化身,凭着尧帝的手段,隔空将那人捉过来,还不是杀伐由心?”

秦笛一面走,一面看着两旁茂密的树林,问道:“请教黄兄,这座山有什么古怪的地方没有?为何能诞生尧帝那样的大人物?”

黄霑笑道:“尧帝并非诞生于此,他只是成年以后,才来这里静修,也不知道在这里住了多少年。这座山上,就是树多了一些,枝繁叶茂,比别处都要昌盛。”

秦笛又问:“山上有没有仙树?”

“那自然是有的,不过这里的仙树很聪明,隐藏于茂密的森林中,就算你走到跟前,也难以找出来。”

“有没有发现建木?”

“没有,没有!小树苗有没有不清楚,反正没有高大的建木。”

“那么,山上有没有仙石矿脉呢?”

“有!这里的仙气很丰富,有时候走在路上,就能一脚踢出仙石原矿。悄悄挖几颗没人管,但是大规模挖掘就不行了。”

“是尧帝发话,不准挖掘吗?”

“尧帝倒没说什么?但是你想啊,这样天下闻名的大帝,没将整座山封起来,已经算是仁慈了!作为外来的仙人,怎么好意思挖断仙脉呢?”

“没错,多谢黄兄介绍这儿的情况。这陶唐之丘,还真是一处风水宝地啊!”

山很高,山路颇为遥远。

两个人闲聊完了,秦笛想起前世的鬼才黄霑,禁不住放声高歌:“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旁边的黄霑挠挠头,忽然取出一个胡琴,“吱吱呀呀”伴奏起来。

“好词,好曲!哎呀,真想不到,还有这样的曲子,让人听了心里震撼,甚至久久难越的修仙瓶颈,都变得有些松动了!多谢小兄弟,你这是你做的仙曲吗?”

“哎,我哪能做的出来?”

两个人走了大半天,来到山腰一处宽阔的平台。

黄霑手指前方,道:“秦兄弟,陶唐碑林就在这里了!这里的石碑都是尧帝亲手开凿的!据说这山上原本有许多仙文遗迹,因为年代久远,地质变迁,显得残缺而又杂乱。是尧帝整理了仙文,将所有的仙文整体切割,镶嵌在碑中,由此构成了碑林。石碑的下面还有尧帝的注解,所以这里很有名,经常有人过来观摩学习。”

秦笛赞道:“尧帝真是好人啊!要是换一位普通的仙王,说不定要守住这里,让人缴纳仙石,然后才能观赏。”

又往前走了不远,便看到高高矗立的一块块石碑。

石碑有大有小,大的十丈高,小的可能不足一丈,这是因为仙文有大有小的缘故,既然是整体切割,就不能将仙文撕裂开。

每一个仙文都蕴含着天道,平常人很难看出来,但如果戴上天魂眼镜,就能够看清空中蒸腾的天道法则了。

第976章 解围

秦笛将寻找神木的事暂时搁下,待在这里静心研究仙文。

他不但将每一个仙文拓印下来,而且耐心解析,仔细琢磨,甚至还用洞天中储藏的仙水,制作成文渊水韵模型,在洞天石上演化。

虽然他已经学会了八万四万个仙文,成为仅次于仓颉的仙文大宗师,但是学会不等于掌握,掌握不等于实践。即便是名义上掌握了,也不见得能得心应手的施展出仙文中蕴含的天道法则。

别说是他秦笛了,即便是仓颉祖师,研究仙文不知道多少万年,也做不到这一点。

因为仙文世界太复杂了。

十万八千天条,每一道天条对应着一个仙文。

每一个仙文都蕴含着无数的天道法则,就像一动高楼大厦。所谓学会,可能只了解大厦的外形,能从众多楼房中一眼认出它来;所谓掌握,或许知道大厦的基本结构,有多少支撑,多深的地基,整体骨架是什么样的,但是细节方面,用了多少钢筋水泥,有多少侧枝横梁,却难以说得清楚。

因此之故,即便是仓颉这样的仙文祖师,都在活到老,学到老,永不言弃,奋斗终生。

秦笛之所以弄出这具分身,原本就是为了研究仙文,主要的兴趣都在这里了。至于寻找神木,那只是顺手而为,并非他来到此地的主要目的。

在这里研究仙文的,并非只有他一个人。

他转头四顾,发现整片碑林占地三千亩,在这里静坐修习仙文的人,足有两千多人,其中有两位仙王,七八位金仙,四五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