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部分 (第2/4页)

,但为此伊拉克在战争期间储出了它所能付出的一切代价。此外,这项政策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解决生死攸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阿拉伯民族之际,科威特和阿联酋政府究竟打算给它奉献什么样的前途?它们在为什么样的政策、为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而卖力?”阿齐兹在公开信中说:“科威特政府对伊拉克进行了双重侵害。首先,它侵占了伊拉克一部分领土和油田并掠夺其国家财富,这种行为几乎无异于军事侵略;其次,在伊拉克成为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凶恶威胁的目标时,它又蓄意窒息伊拉克的经济,这是一种与军事侵略具有同样危害性的侵害。”

任何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分明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伊拉克挑科威特的毛病都挑到这份儿上了,必然是对科威特心存不轨。果然,随后伊拉克在与科威特的边境上集结大军,做出一副随时都会采取军事行动的样子。

科威特当然也不甘坐以待毙,一方面强烈反驳伊拉克的所有指责,并向其他阿拉伯国家和联合国紧急通报情况,另一方面自己也厉兵秣马,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

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让整个阿拉伯地区都有些乱套,各国领导人多次进行紧急沟通,希望调解这一次的纷争,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也频繁穿梭于伊科两国之间,希望通过自己的斡旋解决争端。穆巴拉克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停止攻击宣传和战争威胁。第二,把问题局限在阿拉伯范围内,不使其以任何形式国际化。第三,在吉达双方召开一次有埃及和沙特参加的会议。第四,在解决这场纠纷的过程中,不讨论边界问题,以使问题容易解决。

这些政治智慧都是金玉良言,如果能够良好贯彻,对于解决问题是极有帮助的,就算是萨达姆也故作姿态,向外界宣示绝不动用武力解决问题,双方才在沙特的吉达做了下来进行谈判。同时伊拉克军队从边境后撤,似乎一片风雨有消停的迹象,让人们大松一口气。

可是谁也没想到,7月31号到8月1号这场由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成员伊札?易卜拉欣和科威特王储兼首相阿德?萨利姆?萨巴赫在吉达举行谈判,居然跟人们想象的完全不同。原本科威特已经准备在经济议题上进行一些让步,以期解决争端换取和平,但易卜拉欣在会上不仅要求科威特赔偿其经济损失,而且要求租借科威特的布比延岛99年,并要求科威特领导人去巴格达负荆请罪。

这种近乎挑衅和侮辱的要求科威特自然不能答应,不过双方还是约定了下一轮会谈分别在两国首都进行。

除了伊拉克的咄咄逼人,其实美国的态度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伊拉克的决策。自从伊朗的伊斯兰革命之后,美国和伊朗关系紧张,美国就希望能在中东扶植其一个能够帮助美国遏制伊朗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伊拉克。

所以,当伊拉克开始脱线地搞出了这么多事情之后,美国不仅没有站在中立和公正的立场向伊拉克施压,反而还不明确表态,纵容伊拉克,放出了一种美国会支持伊拉克的错误信号,而且还是多次放出。

1990年1月间,美国总统布什以“国家利益”为由,搁置了国会禁止进出口银行向伊拉克贷款的决议案。2月12日,美国负责中近东事务的副国务卿约翰?凯利正式访问巴格达,他在与萨达姆的谈话中称:“你们是本地区的一支温和力量,美国希望发展与伊拉克的关系。”他还表示美国对伊拉克同科威特的边界冲突不感兴趣。2月15日,********的一个节目中,称伊拉克为独裁政权之首,萨达姆是著名暴君,并号召美国公众反对他,称这也是美国政府的观点。萨达姆为此勃然大怒。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随即训令美国驻巴格达大使阿普里尔?格拉斯佩向萨达姆表示道歉。

2月21日,布什政府再度反对了抨击伊拉克人权状况、不利伊拉克的国会决议。3月15日,伊拉克不顾英国及其盟友的求情,以间谍罪处死英国《观察家》报特稿记者法扎德?巴佐夫特。3月28日,英国海关人员在美国警方的配合下,在伦敦机场搜获了一批即将运往伊拉克的电子装置。英国警方声称这些装置是核武器的引爆器,并因此逮捕了5名嫌疑犯,其中包括2名伊拉克人。他们被指控涉嫌企图把英国限制出口的核引爆装置非法运往伊拉克,为此,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宣传报道大肆攻击伊拉克试图获得先进技术来生产原子弹。

4月2日,萨达姆发表电视讲话强调伊拉克为保卫国家主权,不接受任何外来压力和恫吓。萨达姆还出人意料地宣布,伊拉克虽然没有核武器,但已拥有先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