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一样,完全一样,同历史记载完全一样。

如此说来,这个梦境就是真实的历史。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科举金光大道就在前面等着我,想不发达都难。

考卷是县衙礼房制作的,一共十四页,上面印着格子,有点像后世的稿笺纸。每页十四行,每行十八个字。

也就是说,这到题目被严格局限在三千字以内,少写可以,却不能多一个字。

另外,随卷还附了两张空白页,用来给考生打草稿。

实际上,县试的考生多是黄口小儿,很多人作八股文章都是草草千余字搞定,根本用不了三千字那么多。

能够发生下笔如流收束不住,以至于稿子不够用,考卷作废的情形大多出现在乡试、会试这种高级公务员考场里面,童子试根本不可能发生。

这次考试知县出的是一道小题。

所谓小题,就是截取《四中的一个句子,然后藏头去尾,让考生依照这句话的大意,写一篇文章。

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出成题目,大多是《学而》;“故君子居易以诶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一句,则出成《居易》。你若不将四书背熟,根本不知道这道题目究竟说的是什么东西,考的就是学童死记硬背这种基本功,

这一场县试也同样如此,考题是《先之劳之》。

“先之劳之”一句出自《论语,子路篇》中“子路问政。子曰:‘之劳之。’益。曰:‘无倦。’”意思是,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率先去做并且不辞劳苦。”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回答说:“不要倦怠。”

《论语》吴节中学的时候学过几篇,也没完整读过。若不是提前知道题目,绝对是如坠五里雾中,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如今,一看到这四个字,心中却是大定。

就在前两天,他已经提前背熟了四篇范文,如今只需好好想想究竟该将那一篇抄上去。

其实,科举考场上要想考出好成绩,能写一手好文章是基础,可如果你写的东西不合考官胃口,被刷下来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揣摩主考的口味也是一个考生必须提前做好的功课。

只是,知县大人究竟什么脾性,有喜欢什么样的文字,吴节却是一无所知。

四篇范文究竟该抄那一篇上去呢?

想了想,算了,如今也来不及费那个心思,就照最好的那篇誊录吧。

于是,他慢慢摸了墨,提起笔用工整的馆阁体将题目下好,然后破题“且天下之事未有以步趋人后为老成,以苟且图安为得计者。”

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全文共分八个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刚把这一句写好,吴节就后悔了。心道:不过是一次县试,等级低,难度小,也就是后世中考的程度,我抄这么好的文章上去做什么,随便弄一篇就能将眼前这一群孩子给比下去。浪费了浪费了。

第十五章案首

原来,吴节抄的这篇范文正是清朝袁枚考中康熙四年进士时的会试文章。

袁枚是清朝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官至江宁知县,康熙三大家之一,是文坛的代表人物。

作为一个文科生,吴节对这人是非常熟悉的。最早知道袁枚的名字,还是看他写的那本《随园食谱》,作为一个资深吃货,如果连这本书都没读过,遇到同道却有些抬不起头来。

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道清蒸猪头的菜谱。同一般人的作法不同,这道菜在制作的时候,先得煮上一大锅黄酒,用黄酒蒸猪头,以便祛除其中的腥膻和秽物。

至于食谱中的小吃,诸如豆腐干、茴香豆什么的,更是研究清中期江南世俗文化的宝贵资料。

后来,吴节又陆续看过他的鬼怪小说《子不语》、《随园画谱》和他的诗集,时间隔得久了,到现在印象已经非常模糊。

但不得不承认,这家伙是清朝的文化人当中最有趣,最博学的。

用进士科的文章来对付县试,未免有牛刀杀鸡的嫌疑。而且,吴节资料库中的文章虽多,可大多是普通货色,像这种名人名家的作品却不多,用一次少一次。

再则,袁枚的文字老辣浑厚,如今却出至吴节这个少年人之手,未免有些让人心中怀疑。

可惜,卷子上已经写了字,按照考场规矩,也不能更换。

吴节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往下抄。

吴节这边一动笔,一直关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