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部分 (第1/4页)

看日脚,吴大人去东南已经小半年了吧,怎么还没消息传回来?”

没错,整个北京城都知道吴节去东南是督促胡宗宪对倭用兵的。前一阵子,吴节和戚继光以六百里加急将一道急件送到北京,说是已经寻到了倭寇的主力,自带台州军主力去福建与敌决战。

到如今,时间已经过去快两个月,那边竟然没有一点消息传来。

仗打得如何了,是胜是败,却是没有半点消息。

说起东南的明军,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戚继光的台州军和胡宗宪手头的粤北军。若台州军败,整个东南沿海将不可收拾。这场战争虽然无关国运,却意义重大。赢了,整个江浙福建甚至广东河清海晏。若败,东南财税重地糜烂,整个大明朝的财政将彻底崩溃。

随着大运河的畅通,南方经济的繁荣,从元朝起。江南就是整个中国的财源。江南若是破败,仅靠北方那点出产,根本无力支撑起这么庞大的一个帝国。

这也是在真实历史上,满清一旦夺了北京,就急切地冒险发兵南下,而不是消化胜利果实。与南明划江而治。

中国,在大运河开凿和江南开发完毕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一个整体,无法分割,也无法独自存在。

这其中的厉害,整个大明朝也是清楚的,这也是嘉靖急于解决东南战事,甚至不惜采取厘金制的缘故。如今的大明,财政已经彻底的崩溃了,即便因为厘金的原因冲抵了大部分的军费开销。今年依然产生了巨大的赤字。

另外一个太监小声道:“只怕没那么容易,吴大人在西苑行走多年,咱们同他也熟,知道他是一个好人。可这年头,好人只怕没好报。吴大人诗词文章那是一流的,可以前从来没带过兵,这一仗,只怕未必能打赢。”

安太监心中一惊,叹息道:“是啊。吴大人也是的。怎么就摊上这么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使?我虽然不懂得军事,可在内书堂读书的时候也看过几本兵书。兵法上讲究是集中力量攻击一点。这一仗若要打,就得集中整个东南的所有兵力,务必毕其功与一役。万万没想到,吴大人竟然领着一支偏师就冒冒然地与敌决战。若败了,如何了局?”

另外一个太监也长叹一声,说:“谁说不是这个道理呢,可是,东南军队可都是掌握在胡宗宪的手里,他可是严阁老的门生,绝对不会配合吴大人的。吴大人也真是,堂堂一个状元公,天子近臣。换别的人,绝对是什么都不做,就呆在翰林院里熬资历,吃他十几年闲饭,以他的才学,未必不能熬到入阁,又何必去冒这么大一个险?阁臣,原本不需要军功的。”

安太监神色黯然下来:“在内书堂里读书的时候,吴学士的文章诗句可是我辈的必读科目,对他的人品文章,我等高山仰止。这么一个大宗师,如果真毁在这事上,让人与心何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吴大人为了国家之事,连个人前程都顾不得了,希望他好人有好报。”

另外一个太监叹息完毕,突然有些迟疑:“小安,你是在内书堂读书的,晓得的事情比我多。咱们是不是想错了,没准吴大人还打赢了也说不一定?”

小安郁闷地摆了摆头:“公公忘记了嘉靖三十九年蒙古围困北京的旧事了吗,巍巍大明朝,连万岁爷的京城都被人围了,全天下的军队都过来勤王,依旧没有打赢敌人。这可是发生在万岁眼皮子下的事情,也没有军队敢偷奸耍滑,结果却打成这样。可见,我大明朝的军队已经不堪到何等地步。吴大人去东南带兵,只怕……”

那个太监心中烦闷,道:“想不到我大明朝的军队这么不经打,是啊,那一仗已经将我大明朝的精气神都给打没了。东南那边若再输,如何得了?”

夕阳已经彻底地落下山去,大约是受到两个太监郁闷心情的影响,天黑得厉害。

抬头看去,却是大片大片的黑云,再不如往日那般漫天星斗。

正叹息中,突然,一点雨水滴到灯笼上,发出“扑哧!”一声响,然后如梅花一样溅开。

接着又是第二点,第三点。

“下雨了!”小安尖叫了一声,忙跑到旁边那条长长的回廊里。

雨不大,却毫不犹豫地落下,又阵阵清风吹来,一股说不出的清凉之气在整个西苑里回荡。

秋天到了。

“下雨了,下雨了!”到处都是太监们的低低的喊声。

“谁在乱加!”一只灯笼从回廊那边走过来,好多人,走得也急,脚步声甚至盖住了雨声。

为首的正是一身便装的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