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 (第1/4页)

韩旭穿盔戴甲,一身戎装,领着身后那三十名禁军侍卫,站在石守信身侧。

正待出发之时,一声娇呼从身后传来:“旭哥儿,你又想丢下我。”

第206章 扬州攻城战(一)

听到这声叫唤,韩旭不用猜都知道是谁,苦笑着转身,身后赵芸全副武装,手提长枪,跨着战马缓缓行来。

赵芸气色不错,兴许是宋军的军营并非江湖郎中,确实有那么两下子,昨晚发了汗,此时都已经能提枪上马了!

石守信知道赵芸认定了的事,即使是他皇帝老子赵匡胤都没办法拉回,在和韩旭商量后,只能无奈的放弃了将她直接送回京城的打算。不过苗训和杨砺这两个还躺在病榻上的文人大佬,依然被他们安排了马车,送到泗州,换走水路回京。

派出斥候,骑兵先行,随后全军开拔。

从雄州到扬州,这一路上并无无险地可守。攻下雄州后,宋军将一马平川,直指扬州。

一路奔驰,在夕阳西下之时,宋军终于抵达了扬州城外。

再次回到扬州城,韩旭彷若来世,高高扬州北城门紧闭。城墙人头颤动,旌旗招展,矛戟如林,淮扬军如临大敌。

李处耘打马归来,朝着石守信拱了拱手,正色道:“启禀将军,末将已派斥候探查城周方圆百里,并无伏兵,看样子李重进是将所有的淮扬军撤回城内,准备长期死守!”

石守信点了点头,扬州城外无险可拒,即使是最高的蜀岗山和中原的崇山峻岭相比,也不过是个小土丘。李重进固守淮扬城,是他唯一可行的办法。不过,这样也好,李重进乃大周侍卫亲军出身,长处就是攻城掠地,打打野战,论守城之道,此人绝不擅长,甚至还不如自己身边的行营排阵使宋偓。

令他想不到的是,几经战乱的扬州城,城墙本应当破败不堪才是,更和况当年韩令坤可是放火焚城的。然而,此时的扬州城,城墙高逾三丈,比当年南唐之时还要完善。

正当几人抬头观城之时,城楼上淮扬军人头攒动,只见在护卫的拥护下,一身着金色唐倪甲之人,缓步来到城头箭垛边,遥遥朝这边望来。

“呵呵,李重进这老家伙老都老了,还如此骚包,穿了一身金色王八壳,还真当自己是个人物!”韩旭摇头笑道。

石守信叹道:“那身金色唐倪甲,是他身为侍卫亲军指挥使的战甲,乃当年周太祖郭威亲赐铠甲,真是物是人非呐!”

李重进说是大周禁军第一人,无可厚非。石守信对其是赞赏有加,甚至抱有敬仰之情。此刻,原本可以成为永久战友的两人,却应立场不同,而不得不兵戎相见,石守信对此事感慨万千。

同样,站在城楼上的李重进,正皱着眉头,望着城外密密麻麻的大宋禁军,心中也是百感交集,那里面有多少是自己曾经的部下。尤其是对石守信,当年石守信,赵匡胤等人入军营,他是相当的高兴,大周又平添了好几员年轻战将。比起赵匡胤,他更喜欢年轻的石守信,重情重义,心思单纯。

一手带起的大周禁军,此刻正包围着自己的扬州城。禁军没有变,甚至比以往更为强大,整齐的战阵,严肃的军纪,不得不承认他们进步了,比自己的淮扬军更甚一筹。

“石将军,幽州一别,已有一年有余。遥想当年的兄弟在先皇的带领下,南征北战,是何其的畅快。”李重进开口了,朝着远处石守信大声说道:“赵匡胤乱臣贼子,不忠不孝,辜负先皇的信任,以宋代周。尔等身为大周臣子,何必助纣为虐,不如随我领兵北伐,匡扶周室,留的一生清名!”

李重进的这招阵前招降,说得是正气凌然,彷佛天下除了他李重进,其他人都是叛臣,只有弃暗投明,跟了他李重进才是正确的选择。

石守信当然不会被李重进几句话就说动,可是他张了张口,却没有说话。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对错,有的只是立场的不同。

李重进见石守信不说话,心中一动,难道有戏?于是,赶紧接口,继续说道:“只要石兄弟投靠我淮扬军,诛灭反贼赵匡胤,我李重进恭请太后,封你为王!其余人等,官升三级!”

此话一出,石守信依然不动声色。

这回,李重进倒是疑惑了,事实上,对于招降石守信他并未抱有太大的希望。可是这样的话说出来,你石守信至少给点反应吧,同意也好,大骂反驳也罢,这可是两军对垒常用的伎俩骂战。然而,不仅石守信没有反应,就连城外的宋军也都是一动不动,彷佛定了身般。

石守信莞尔一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