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 (第1/4页)

时我就站在奈何桥的另一边桥头处。

当下我就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因为我明明记得之前是跳入到了忘川河中,做了水鬼,可是我怎么会上了岸呢?难道我找了替身不成?可是我并没有去找过替身呀?

我忙问一旁的李大善人,问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怎么会莫明其妙出现在桥对岸?

李大善人说他不清楚,只是过桥之后见到我躺在地上,于是就来唤我,随后我就醒了。

听到这话,我就更加疑惑了,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前的桥神难道是我产生的幻觉?还是那落河也是幻觉?

想着这些,我就朝那忘川河中望去,接着我就发现之前的那一切或许并不是梦,因为此时的忘川河中已经一片死寂,之前那成千上万的阴魂全都不见了,或许他们已经上岸了。

这时,我眼角的余光发现桥中央站着一个人,我急忙转头看去,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之前要我落入河中换他重生的桥神。此时的他正对我微微笑着,对我深深的作了一个揖。

我刚想喊他,想问他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是这时候他却一头栽进入忘川河中,然后再也不见了踪影……

☆、第三百一十章 孟婆

看着桥神重新跳入了忘川河中,我很是不解,心中更加的疑惑了,桥神不是要我跳入河中换取他的重生吗?怎么他却没有重生,反而还跳回了河中做他的落水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这所谓的千年之约都是假的?难道我刚才没有跳入河中?难道这一切都是我的幻想?

我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若说这一切都是幻境的话,那么先前忘川河中那成千上万的阴魂又怎么会消失不见了呢。

就在我紧皱着眉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这时背后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小伙子,快来喝碗孟婆汤吧,喝了孟婆汤一切都不用再去想了。”

我回头一看,在身后几步开外的路边坐着一个人,一个老婆婆。这我还婆婆看上去八九十岁的年纪,满头发白的头发,乱蓬蓬的,一身粗布衣服十分的古旧,看上去倒像是一个老叫花子似的。

在老婆婆的身旁放着一个木桶,手中拿着一个小木勺及一个水碗,刚才在背后对我喊话的就是她!

一看到这个老婆婆,我脑海中就冒出了一个名字:孟婆!

民间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黄泉路上忘川河,忘川河上奈何桥,奈何桥过望乡台,望乡台边孟婆坐。这说的就是阴曹地府,入口之处的情景。人死后要先过鬼门关,再经黄泉路,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由忘川河划之为分界。忘川河上有奈何桥,过了桥就是望乡台,望乡台是人死之后,喝孟婆汤前,最后一次向阳世亲人告别的地方,有诗记“望乡台上鬼仓皇,望眼睁睁泪两行。妻儿老小偎柩侧,亲朋济济聚灵堂。”说的就是望乡台。而孟婆就在望乡台下,给要去投胎的阴阴魂熬孟婆汤。

在中国的古代传说里,孟婆是地府中专司掌管将生魂抹去记忆的阴使,关于孟婆的由来,民间出现最多的通常有三种说法:

一说鸿蒙初开,世间分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间即所谓的阳世,地即为阴曹地府。三界划定,无论天上地下,神仙阴官,俱都各司其职。孟婆从三界分开时便已在世上,她本为天界的一个散官。后因看到世人恩怨情仇无数,即便死了也不肯放下,就来到了阴曹地府的忘川河边,在奈何桥的桥头立起一口大锅,将世人放不下的思绪炼化成了孟婆汤让阴魂喝下,便忘记了生前的爱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个轮回。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道家典籍里,颇有中国传统思想中“人死如云散”,“一死百了”,“莫记已死之人恩怨”之类的意味。

二说所谓的孟婆就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眼见长城之下尸骸无数,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尸骨。为了能忘记这些痛苦万分的记忆,就熬制了能使人忘记记忆的孟婆汤。后来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动地,就免了她的轮回之苦。让她在奈何桥畔熬制孟婆汤,让参与轮回的阴魂们忘记前世的一切。即所谓:“前世已了,今生善恶唯本心所念。”之意。这一说从元朝开始广为流传,到明清时期多见于文人笔记之中,亦是至今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

三是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