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第1/2页)

好书推荐: 从今天开始当纸片人

“这未免太悲观了。”叶凌云说,话音坚定有力,丝毫不忌惮在座的其他资历更老的专家,“我相信科学一定能解释‘穹顶’。不过,坎贝尔主席,我刚刚也留意您强调了,还有‘一种绝对不可行的方法’。”

“是的。”坎贝尔点了点头,“如果用这种手段突破‘穹顶’,人类可能会落到和‘蚂蚁科学家’同样的下场。”

在场的科学家思考着他这句话的意义。很快,刚才那股兴奋劲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蚂蚁科学家”是研究“穹顶”的学者中流传的一则寓言,也是为了保密而讲的“黑话”。一个蚂蚁窝里产生了一群蚂蚁科学家,他们发现以蚁窝出口为圆心、半径1厘米的圆圈上存在一个神秘的现象:凡是越过此处的蚂蚁都会突然死亡。蚂蚁科学家们称之为“死圈”,对此展开研究。可是,用尽了一切气味、触须的探测手段,都没法测量出那里有什么异常。唯一能标志其存在的,只有蚂蚁的死亡。

蚂蚁科学家决心开展实验,但又不可能拿活生生的蚂蚁当试验品。科学家们只好亲自上阵,一个个都死在了“死圈”之上。最终,蚂蚁们失去了所有的科学家,文明沉沦,重归愚昧。

然而,一段时间后,蚂蚁发现“死圈”消失了,因为捏蚂蚁玩的熊孩子吃午饭去了。

另一则寓言叫“数字人”:一台超级计算机产生了智慧,内存中诞生了一个数字人。数字人有着科学家的好奇心和探险家的勇气。他很快探索完了自己所在的空间,检索完了所有的数据,甚至包括互联网上的数据。已知世界是那么狭小,让他觉得乏味。他决定进行远征,向着无穷远、无穷大的数字进发。数字人将自己不断地累加,数值越来越大。当这个数值达到1.79x时,突然,计算崩溃,数字人死去了。

按照1985年制定的IEEE754标准,在计算机中,双精度浮点数能表示的最大数字就是1.79x。

这两个寓言一则怀疑人类探索宇宙是否有认知的极限;另一则却暗示了一个更加恐怖的图景。如果“穹顶”真的只能用人类的死亡来显示其存在,那么,在不伤害人命的前提下,它就是一个不可证明也不可证伪的问题。对于这种问题,科学是无法研究的。

唯一的手段,就是以人命来做实验。

冒着人伦崩坏、文明沉沦的危险,拿别人的,或是自己的生命去实验。

当然,人类还有另一条选择:永远不越过“穹顶”,在太阳系内发展生息。毕竟“穹顶”的半径足有35亿公里,几乎包裹起整个太阳系,里面的资源和空间人类几十辈子都用不完。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迫使人类不得不向“穹顶”发起挑战。

“其实大家没必要过度忧虑。现在我们还不能确定‘穹顶’绝对无法用别的手段测量,‘蚂蚁科学家’只是一种最坏的可能性。”坎贝尔说,“但为了面对一切可能性,在向世界公开‘穹顶’的存在后,我们将同步执行两项计划。在座的各位将分为两队,分别加入这两项计划中。埃里克,帮我打开投影。”

名叫埃里克的金发年轻人怯生生地走上前,小心翼翼地打开投影机。

“第一项计划名为‘新巴别塔’。”坎贝尔手指一挥,投影幕亮起,一张巨大的空间站设计图扑面而来,占满了叶凌霄的大半个视野。它呈“环-轴-环”的哑铃式结构,足有数百个舱段,体积比国际空间站还大50倍以上,复杂的结构漫溢出一种难以抵挡的工业美感,叶凌霄看得目眩神驰。

“这是‘巴别塔’国际空间站的设计图。它将运行在‘穹顶’所在的35亿公里的正圆轨道上,拥有托卡马克、环形加速器等大型科研设备,足以容纳一百人在其中长期工作、生活。你们中的十人将和其他国家的优秀学者一起前往这里,用你们的天赋和智慧证明,探知‘穹顶’并非只能依靠人命。”

接着,投影幕闪烁了一下,图像换成了一副俯瞰的太阳系轨道全景图。从代表地球的小圆点上伸出了7条纤细的白线,在太空中划出狭长的椭圆——这些轨道的远日点都在土星以外。

“第二项计划名为‘密涅瓦’,或者,用你们中国分部的话说,叫‘增援未来特遣队’。”坎贝尔说,“如果‘穹顶’真的是只有靠人命才能探测的话,恐怕会引发全球范围的不安和动荡。科学也许会变质,会沦落,甚至会消失,人类文明可能重归黑暗的中世纪。为了防范这种情况,我们让一部分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化身为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于白天沉睡。他们将冬眠,并乘坐小型飞船,进入如图所示的这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