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讲解金刚经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者墓园

袁心怡说:“从《金刚经》的经名来看,《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还没等袁心怡说完,张其金就问道:“为什么这么命名呢?” “一切佛经,取名的原则不外乎七种,以人、佛、菩萨的名为名、以佛法为名、以经义比喻的喻体为名,然后人名、法名、喻名两两相叠出三种,最后人、佛法和比喻三者结合为一种。本经以佛法和它的比喻相加而得名。本经是典型的佛法与比喻叠加的复名,金刚是比喻,般若波罗蜜是佛法。” “在我们学化学的时候,我记得课本里曾经介绍过,金刚是最坚、最明、最利的元素,那用在佛经里也就是最刚强的佛法了吗?”张其金侧头看着袁心怡问道。 “你说得非常对。这就是《金刚经》为什么能得到辩证唯物主义认可的原因之一。”袁心怡看了张其金一眼,接着说:“在佛学里,金刚,佛法里指罕有的宝物,如金刚力士手中所拿的金刚杵。是比世间的金刚石还要厉害的宝贝,它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 张其金由于在物理课上看过化学,他为了在袁心怡面前显露一番,他接过话来说:“我记得化学课本上曾经讲过,世间的金刚石,有三种显着的特点:第一,结构稳定。不容易被硬性破坏,也不会轻易发生化学反应,有坚固恒常的属性。第二,明净璀璨。通体透明,因为折射光线而熠熠放光;表面洁净,很难被外物所污染。第三,坚硬锐利。硬度极强,能破坏金属、石材等一切固体物,而铁、石等却不能摧坏它。听你这么说,也就是说,本经中的‘金刚’,就是以最坚固、最明净和最锐利的属性来比喻这部佛经所说的道理。” 袁心怡接过话题说道:“是的,它主要体现出了三点:第一点就是以金刚比喻这部佛法特别坚固,不易被破坏。其次是以金刚比喻佛法的智慧光芒和悟道真心的纯明不染。最后是以金刚比喻佛法的作用锐利无比,能破种种烦恼。” “那般若呢?”张其金问道。 袁心怡解释说:“般若,在梵语中是‘妙智慧’的意思。但佛经中的所谓般若智慧并不同于普通的聪明,它是指能够认识道、证悟道、了脱生死烦恼、得道成佛的这个智慧,是属于道体上的根本智慧。所谓根本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并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含义。” “你这么讲,我就明白了,大乘佛法把般若分为三类: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凡是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般若道理,称为文字般若。本质上讲,般若是离文字相的,即没有文字。但是如果不用语言文字表达,根器差一点的普通修行者,就很难明白佛讲的道理了。所以,文字般若是联系佛与凡夫的媒介。依照文字般若得来的智慧在禅定中去感知和观察,称为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观察真理的智慧,在禅定中持续这种观察,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最后终究会有成就的。因为长期修行观照般若,忽然间证悟佛法实相,称为实相般若。得到实相般若,就有了一定的成就。”张其金说。 袁心怡听张其金如此说,忍不住拍了他的肩膀一下,说道:“汝子可教,悟性很高。只要你有了这点认识,你就能明白,学佛的道路,是从听闻佛法开始,经由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而后得到实相般若。” 张其金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下,发自内心地说:“可见,般若真的是精深微妙的大智慧。那波罗蜜又包含了什么隐喻呢?” “波罗蜜隐喻的是脱离苦海到彼岸。”袁心怡说。 “但我还是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才能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张其金问袁心怡。 “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按佛法解释:凡夫境界是此岸;圣人境界是彼岸;河就是烦恼,包括贪嗔痴、爱恨愁等各式各样的波浪;船就是佛法;按照佛法修行就是坐船从此岸到彼岸。” “哪有什么佛法能够从此岸到达彼岸呢?”张其金虚心地向袁心怡请教道。 “到彼岸的方法归纳成六种,称为六波罗蜜,简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 袁心怡讲到这里,张其金想起了他还在高二时在他家门口哪位高僧对他说过的六度,但由于哪时对佛学从没有接触过,还不能有所理解。如今由于看了一些佛学的书,张其金也知道了般若波罗蜜是到彼岸的向导。但是,般若波罗蜜并不是孤立的,它一定与前五度波罗蜜紧紧联系在一起。若前五度修行没有般若波罗蜜,就只是普通功德。虽然修行者坚持布施、持戒、在佛前烧香供养,但因为没有般若波罗蜜,就无法得到无上菩提的大功德,也就是到不了彼岸。但如果没有前五度的修行积累,只是单独有般若波罗蜜,那么,这个修行人的福德就不够,只是空有很高的智慧,只是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从佛、菩萨的立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