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欺上瞒下 (第1/1页)

孙福生问:“怎么落实,你想到什么好方法了吗?” 赵启山道:“找报纸,他们不是说报纸登了吗?就在奉天生活报,十天前。” 孙福生道:“估计他们对上面,就是这么汇报的。” 赵启山道:“报纸上,肯定有大致方位,我们没事干,可以考察一下,知道我们身边都是什么人?” 孙福生拿出两块玉米面饼,用一张买小菜给的油纸包上,那张油纸,孙福生也没舍得扔掉。 不是孙福生不知道节省,而是形势没有逼到头上,逼到这种地步,他也会节省。 路上,孙福生对赵启山说:“乌站长给我们的钱,要说我们在家里不出门,买米买面的活着,那是够了,但我们来的意义就没有了。” 赵启山道:“我想,他就是想让我们这样。” 孙福生道:“那上面的任务,他是怎么完成的?” 赵启山道:“不知道,或许过两天就知道了。” 经过前几天的转悠,两人对周围已经很熟悉了。走进市区,就可以买到报纸。 流动卖报的,只有当天报纸。两人知道,买前几天的旧报纸,要到报亭,或者去邮局。 周围是看不到报亭,两人决定坐车去火车站。在那里有报亭,还有小邮局。更重要的,从火车站到任何地方,坐车都方便。 来到一个报亭,孙福生上前,问卖报的老妇人:“有奉天生活报吗?我要十天前左右的,记得那上有招工,当时感觉给的钱不多,现在找了几天,可能那家还不错呢。” 老妇人说道:“小伙子,现在有点事干就不错,慢慢往上升,一步一步来。十来天前,我给你找找,嗯,前后还有四天的,一天拿一张吧,算你两张报纸钱,你买着慢慢看吧。” 孙福生拿着四张报纸,向前走了段距离,看到观察周围的赵启山,两人找处地方,分开看报纸。 孙福生先说话了,“找到了,比两双筷子都小的地方,就这么三列字。” 赵启山凑过来,小声读道:“在桃树沟处,浑河一座桥梁,听到一声巨响,疑是反满抗日分子破坏,事件还在落实中。” 赵启山问孙福生:“桃树沟你知道吗?” 孙福生答:“大致方向知道,反正浑河上桥不多,顺河走呗。” 赵启山问道:“走着过去能行吗?” 孙福生白了他一眼,“你以为这是你家县城呢?要坐车的。” 赵启山说道:“我这不是为省车钱嘛,看奉天站不富裕,经费紧张。” 孙福生道:“偷辆自行车吧,行动起来方便。” 赵启山道:“谁家都不容易,丢车人家多上火,你能忍心?除非偷汉奸的。” 孙福生道:“给伪满政府干的,都是汉奸!到政府机构门前,偷一辆,保准是汉奸的。” 赵启山道:“绝对了点,先坐车去吧。” 两人终于找到浑河边,打听到桃花沟方向,沿河向前走去。 赵启山说道:“这浑河水挺清澈,与名字不符。” 孙福生答道:“孺子可教也,还知道河的名字与水的清澈。” 赵启山道:“看来还有故事呢?” 孙福生道:“当然,我给你讲一讲吧。” 然后孙福生咳嗽两声,清了清嗓子。 “话说明朝时,大将李成梁,率兵清剿努尔哈赤,来到一处河湾之地,探报说此处有努尔哈赤部队。可一路没见敌军,更没看见努尔哈赤旌旗的影踪,却见河水浑浊,又是马尿又是马粪,就像有千军万马刚刚趟过似的。李成梁心道:平常这河水清澈见底,今日浑浊不堪。可见,努尔哈赤兵马不少,要不然这条河水,怎会有这么厚一层马粪,漂浮在上面呢?努尔哈赤用兵,历来变化无常。看这河水,我们有被包围的可能!李成梁越想,越觉得蹊跷,头发根都竖立起来。再看两岸茫茫的野林,又低头看看这浑浊的河水,阴沉着脸说了声撤!顷刻间,在一阵暴土扬尘中,二十万大军逃离了这条大河。努尔哈赤得知此消息,仰天长啸:我们把河水搅浑,也能把明军吓跑,此功归浑河也。从此,这河得名浑河。” 没等两人笑够,就看到前面有一修桥工地。估计就是这里,到底让两人找到了。 两人在岸边看了一段时间,这不是浑河主河道桥,是一条支流的桥,感觉确实有爆炸的痕迹。 “喂,干什么的,要找活干吗?” 两人回头,看到一个穿白衬衣的人,正从自行车上下来。 “是呀,工钱怎么算,一天多钱?” 那人道:“怎么算?我们这是按你干多少活算钱,先试一天,第二天一起算,来吧,我们这工钱可高了。” “那也得先说好吧?”赵启山说道:“昨天我们白干了一天,让工头给骗了,刚够一天吃饭的。” 那人道:“我从来不骗人,到这就找对人了。快下来,看到那条石没有,四个人抬。来,再过来两人,算新来的,你们四个,抬条石去!”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