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火车脱轨 (第1/1页)

赵启山从篷布下面露出头,就听到火车“呜”,的汽笛声,他赶紧捂上耳朵。 这是要震聋耳朵呀,原来听到火车的笛声,也没有这么响过! 赵启山偷偷探出头,四下瞧了瞧,只见一节火车头,只拉一节守卫车厢,带着这两节军火车皮,正轰隆轰隆向前开着。 是自己听错了?还是敌人临时改变了主意?难道这两节军火车皮,不同张银龄一同去哈尔滨? 透过篷布缝隙进来的光亮,赵启山看了一下车里箱子,发现有半车炸药,装在木箱子里。另半车装的是帐篷和棉被,中间留一条能挤过一个人的窄缝。 这种车厢,能挂在张银龄的专列上吗?赵启山有点怀疑。 没有任何枪声,说明既没有戒严,张银龄也没有出现。不知道孙福生那一头,情况怎么样。如果张银龄从那上专车,孙福生多半能得手。自己的任务,就要转变,争取炸掉这两车军火。 如果玉河和魏政委,要劫军火,自己从中可以出点力,搭把手,或许起到奇袭制胜的效果。 但如果抗联不劫军火,直接扔几颗手榴弹,那自己不就交待了吗?那才是拜堂听到乌鸦叫,娶媳妇碰到送殡的,倒霉到家了。 如果发生交火,自己要赶紧离开。抗联想劫车,自己就帮忙;抗联若忽略了,自己就把这节车厢炸掉。炸这节车厢时,肯定影响到另一节车厢,也不知道另一车厢装的是啥。 正在赵启山胡乱猜测时,火车进了一个小车站。站台上的人,有人说日语,还有人说中国话。 不能伸头往外看了,车厢密闭得非常好。或许也有透光的地方,都被货物给挡住了。 赵启山耳朵贴在车厢板上,听着站台上人说话。 “张先生的车,在守车前面吗?”说的是中文。 “不是的,张先生的专车,在两节护卫车厢中间,守车前面是炸药车。” “张先生的车什么时候到?” “已经到了,看那边就是。” “怎么选这个地方编组,在奉天直接编组不行吗?” “这是从两个方面考虑的,一是为了张先生安全,另外,就是抚顺有一批中国战俘,要送到关东军防疫给水部。” “什么,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送到防疫给水部?到那里做什么,这批人身强力壮,正是挖煤的好苦力。” “送这批战俘过去做什么,你别问我,我也不知道。在这里是苦力挖煤,到那里应该做防疫。应该是把俘虏车,放在炸药与守卫车之间。” 赵启山看不到说话的人,其实这是两个伪满官员的聊天。赵启山听不懂两人说话的含义,不知道这两人说什么。 当年,不仅赵启山不明白,绝大部分伪满高官,都不知道,甚至绝大多数日军,都不知道送苦力去的原因。 许多年之后,赵启山才从新闻媒体上,知道送这些战俘去干什么。战俘要去的地方,全称叫“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简称731部队,也称过石井部队,东乡部队,和加茂部队。是日军假借研究防治疾病,做饮水净化为名,进行活体生物武器、化学武器实验,是严重反人类的犯罪活动。 这时,赵启山听那两人继续说道:“我想,日本人考虑,若是炸药爆炸,不伤到警卫车上的人,是这个道理吧?” “那么多炸药爆炸,威力是惊人的,前后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 “俘虏车里有押运人吧?一会要不要再检查一下军火车?” “俘虏车厢里不会有看押人,但车厢上面,会有人押运。军火车再次检查,肯定会做的,但这些事情,日本人信不着满洲人,认为满洲人要么不认真,要么就是磨洋工,他们要亲自检查的。” 听到这里,赵启山吓得不轻,自己赶紧要找地方躲起来,一会鬼子来检查就麻烦了。 车厢里要藏身,只能往棉被里面钻,帐篷叠得紧紧得,肯定钻不进去。打包的被子挪动一下,重新摆一摆,然后挤出来一条缝,赵启山便硬生生把身体挤了进去。 刚藏好身子,就听到上面有说话声,是日本兵在说:“这绳子断了,是被刀割断的。” “这样,必须下去检查一下。” “把刀拿给我!” “拿支手枪吧?” “哦,不能拿枪,在车里是不能开枪的,炸药一爆炸,你在上面,也要飞上天的。” “这里太黑了,能不能把篷布再掀开一些?” “掀开可不行,重新绑上很费功夫的,你就看看有没有问题,有没有藏人就行。不然你在下面点个火把吧。哈哈哈!” “我出去再用火烧你屁股。” 两个鬼子说笑着,车厢内鬼子摸着黑,查看一下,没发现什么问题,自己也挤着爬了出去。 鬼子的对话,赵启山大致都能听懂。他自己都吃惊,自己的日语水平,怎么进步这么快呢。 赵启山在棉被垛里面,大气都不敢出,听到鬼子爬了出去,便关上手枪保险,拧下手枪上消声器,推开一个棉被包,身体也从棉被包垛中,艰难地爬了出来。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