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大局不可逆 (第1/2页)

有些中老年人想得更多些。 因为过了快十年的太平日子,就不想子孙后辈经历曾经他们经历的颠沛流离,与亲人阴阳两隔的日子。 王老头家里 王老头:“读书好啊,家里三喜和四饼都去报名。” 老大愁眉苦脸:“爹,咱家这情况哪里供得起两个读书人啊。” 王老头:“一个报新学院,一个报武学院不就成了?” 在王老头看来,武学院的学子将来都是要进苍狼军,保家卫国的! 王老头媳妇反对:“不能去武学院……” 话未说完,就被王老头打断:“老子要是年轻三四十岁,老子就自己去武学院了!” “哼,如今免费读书的好机会摆在眼前还不懂得珍惜,活该你们种一辈子地!” 王老头骂骂咧咧,气得很。 当年若不是北苍王把戎族打出去,他们这些人啊,哪能活到现在。 “老大,有国才有家啊,如果都像你娘老子这样想,那才是真的完蛋了。” 长子连忙表态:“爹,我知道,就送三喜和四饼去读书吧,我以后每天早一个时辰出门去叫卖。” “爹,我打算和牛大哥他们进深山待半个月。”老二忽然道:“本来我怕您不同意,想偷偷地去,但现在家里缺钱,正好有这么个机会,只要我多打点猎物回来,他们就都能去读书了。” 王老头猛地愣住。 这时老二媳妇问道:“爹,我想送咱家小草去学医,哪怕将来做不了女大夫,回到村里也能看些头疼脑热的毛病,您看可以吗?” 王老头大手一挥:“去,都去报名!” 老二媳妇感激的说:“多谢爹,小草平日里干的活,我都会做好的。” 王老头媳妇和老大媳妇一听这话,就没开口了,省得当家的(爹)又说她们是头发长见识短的妇人。 王老头家的对话,同样发生在许多家族中。 有人保守执拗,有人乐观开明,但无论接受与不接受,县衙的决策都不会更改。 四百个名额完全不够用。 太安县仅两百名额,更不够用了,若非卢兴昌是老县令,兢兢业业的干了一辈子,虽无大功,但也无大过,太安县的百姓都要冲到县衙质问,为什么他们县的名额比别的县少两百个啊?是不是新知府大人针对他们县啊? 短短几日,卢兴昌愁得头发都白了好多根。 去相邻的两个县打探情况的衙役回来后,卢兴昌再也坐不住了,动身前往苍州城。 他就是哭,也要把那两百个名额哭回来。 两日后,卢兴昌抵达苍州府衙,求见知府唐大人。 唐一璇料到他会回来。 因为形势所逼,大局不可逆。 老百姓就那么没有远见吗?会绑着孩子,关着孩子,不让读书吗? 不是的。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全家人连饭都吃不饱,怎么可能不会送孩子去学堂啊,毕竟只要考中了秀才,就能免除赋税,不用服徭役,还脱离平民身份,成为最高等的士大夫阶层啊! 但是读书需要成本呢,他们拿不出来,自然无法送孩子去学堂。 可是今天不一样了。 府城的新学院、武学院和医学院读书都不要银子,只要符合条件,就能免费读书。 虽然笔墨纸砚要花银钱,但不用交束修,吃住还免费,已经是天大的幸事了,就算是家境贫寒的老百姓家中咬紧牙关勒勒裤腰带还是能送一个孩子去读书的。 只是在苦孩子,还是在苦自己之间,需要做一个抉择。 这时一家之主的魄力就至关重要。 唐一璇考虑了很多方面,以及府衙的资金问题,才定了那个名额。 知府办公房里。 唐一璇在看城中富人的关系网,打算忽悠,不是,是说服他们投银子搞建设。 忽然门口唐止的声音响起:“主子,有衙役求见。” 唐一璇抬起头:“进。” 衙役进门行礼后道:“启禀大人,太安县的卢县令在府衙外求见大人。” 唐一璇挑眉:“带他过来吧。” 啧,还以为他不来了呢。 会议结束的当晚,永林县的范鸿单独找过她,表示想要太安县的两百个名额,她没答应。 卢兴昌不服她,以年龄自傲,她当场怼回去,这事就算过去了。 即便要给卢兴昌一个教训,她也不会拿一个县的百姓利益开玩笑。 卢兴昌是卢兴昌,他一个人代表不了太安县的百姓。 就算他真不想要那么多名额,她答应,太安县的百姓也不答应啊,肯定会给他施加压力的,这不就把人逼来了吗。 没过多久,衙役去而复返,将卢兴昌领进了知府办公房。 “下官参见知府大人。” 这一次来,卢兴昌把姿态放得很低。 唐一璇是你客气,我也客气,抬手示意道:“免礼,卢县令请坐。” 卢兴昌没有坐,还把腰玩得更低了些:“还请知府大人恕罪,下官之前愚不可及,不曾体会大人的良苦用心,差点误了太安县的百姓。这次前来求见大人,一是为之前的行为赔罪,二是想太安县的四百个读书名额,不知下官要如何做,才能拿到名额啊?” 是挺蠢的。 免费读书是看得到的好处,偏偏他要诉苦。 北地的百姓用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