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孤独是门必修课 (第1/1页)

妈妈不提距离的话,南禾还没想起来平乐市离家很远,且没有直达的大巴车,转四趟要花七八个小时。 她突然觉得,退一万步说,妈妈骂得也没错。 夏木安听此“噩耗”也难免惆怅,他与南禾的距离一夕之间变成了两千公里,从此不会有那么多顺路的时间与借口。 宋晚秋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心不在焉地安慰完南禾后,开始吐槽最近小组作业的不顺利。 第一阶段:有一个人沉不住气主动做,那么剩下的就真的全不做,做得好,其余人厚着脸皮冒领是全体的功劳,做得不好就埋怨这个人为什么要自作主张; 第二阶段:大家都摆烂,你不做,我不做,最后一晚熬大夜,交一个质量奇差的PPT或策划书上去挨批,回来后互相埋怨; 其实还有最后阶段:谁做的就只署谁的名,结束后被说自私,吵得鸡飞狗跳,有些室友就此分道扬镳,不过这个阶段一般要大三大四才会出现,前期脸皮薄。 前两个阶段南禾都经历过,她感同身受地安慰宋晚秋,可她一直喋喋不休…… 开学以来,宋晚秋主动和她聊天的情况只有两种,一是跟唐昭的吵吵闹闹,二是和同学的各种争执。 南禾今天很累,消化不了太多别人的负面情绪,最后草草结束了话题。 —— 新校区的生活并不十分顺利。 有的理论课在自己校区的新教学楼,有的课就近在师范学院,无论是哪里,初来乍到的他们都不熟悉; 有的老师往返于锦垣和平乐教学,经常为了赶时间仓促地结束课程或留下作业; 新校区的文史馆并没有修好,图书馆也还在建,早先说好的参观与实践,一个都没兑现; 拢共只搬过来三百余人,新闻社在这里没有分部,南禾的社内工作也是停滞状态; 各大比赛或活动也与这里没有任何关系,俨然一群寄人篱下的弃子; 大家没了休闲放松和充实自己的地方,除了上课,都闷闷地呆在寝室里。 她们五个人属于两个小班,三两成对都有伴,有时讨论作业,有时八卦同学。 南禾插不进去,小班教学的时候,她更是独来独往的。 因为对山山水水情有独钟,一个人没课又无聊的时候,她会出校门乘车去看江。 大江在平乐市穿城而过,成了养育一城的母亲河。 初冬的江风吹得人很冷,江水却并不寒凉,大江滔滔东去,但愿它们可以把思念带到远方。 望舒村的小河九曲回环之后,最终会与这条江交汇,一千公里外的宋晚秋也共饮此江水。 只有夏木安,太远了,风吹不到,水流不及,从那边开始南飞的候鸟也不来这里…… 他们不知道她会睹江思人,常常清醒又独立的南禾,孤独这门必修课,却也没及格。 师范学院的图书馆不借书给外校人,而她有很多想看的书籍: 《各朝代文物图鉴》、《文物修复技术入门指南》、《博物馆陈列展览通览》、《国家宝藏》、《紫禁涅盘》等等。 因此一到周末,南禾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直到阚景芸和钟语潇拉她去校外吃晚餐才肯停。 621的寝室群里也时常有人发消息,依旧插科打诨,调侃恶搞,彼此好像并未分离,只是大家都有了新的室友,慢慢分不出那么多精力。 夏木安最近在集训,为了备战元旦后在气候较暖的锦垣市进行的首都五校与西南五校的联合运动会。 白天正常上课还要策划一个支教活动,他忙得实在没空和南禾联系。 想着比赛后自己无论如何会找时间去平乐市见南禾一次,他放心地把精力集中在训练上。 …… 进入十二月下旬,气温反常地居高不下,日日逼近二十度。 天朗气清,南禾跟阚景芸和钟语潇难得一起出门看江。 下午阳光正盛,江面波光粼粼,走到未开发的江段,距岸十多米的江里还会有鱼跃起,一起散步的本地市民都说十年禁渔的效果显着。 天一暗,江面又开始起风,水浪被层层叠叠地推向岸边,拍打沙滩,几人自欺欺人地说这就是大海。 沙滩上的字没一会儿就会被水浪冲散,南禾背着两人偷偷写下了一个“夏木安”,转瞬又消失不见。 南禾想,我思念的人里,就你一个人与这条江没关系,那我就强行加上你的名字,让你在这里留下印记。 三人在回程的路边发现了几丛三叶草, 不知谁起的头,开始无聊地寻找里面的“幸运四叶草”。 脚都快蹲麻的时候,南禾找到了歪歪扭扭的一朵,两人都说她很快就要走好运了。 见到想见的人,考到理想的分数,完成想做的事…… 第二天周日晚点名,辅导员说了一件事情: 一月中旬考完放假之后,专业要组织一次去首都的研学,大致就是参观一些出名的历史景点和各大博物馆; 为期五天,食宿门票全计算在内,每生两千元,期中考试总排名前十的学生可减免四百元,研学名额限制为二十个。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