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义王和仁泰茶楼 (第1/2页)

义王此人,在朝中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只是他这位老好人却不会像一般的老好人那样,因为要刻意维持老好人的形象而失去个性,被人忽视。相反,还甚得同僚们的敬重。这其中有因为他的财富的,有钱的人总是会被人高看一眼。可更多的是对义王这个人人品的敬重。义王虽富可敌国,可混迹在朝臣们中间却看不出一丝有钱人的骄纵之气,穿戴用度都和常人无异。只是在细微之处,能看出一些他贵为朝歌首富的实力,比如他垂在腰间经常把玩的那枚玉佩,比如,他喝的茶叶,比如男人们随身带着的一些小物件儿——随便拿出一件来,那都是有些来历的。这男人跟男人之间,不存在近则不逊远则怨,可同样身为朝臣,你太高高在上了,让人高攀不起,人们相比之下不免也会生出怨怼之心。义王却将这种尺度拿捏的刚刚好,既跟人保持着一种你是杂色玉髓,我是和田碧玉的差距,又让人觉得他们之间还是有着共同之处的。再加上义王一向持重,从不言语孟浪,是以在朝臣之中甚有威望。 即便没有和圣上还有皇子的这段渊源,依义王的能力,必定也不会过的比现在差。他会娶妻生子,不管在朝为官,还是接管祖业,都会努力营谋,跟普通人一样勤勤恳恳,规规矩矩,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可命运就是不让他做个普通人。不让他就这样普普通通了此残生。也许是他骨子里不甘于普通的因素招来了命运的回响。总之,让他这个普普通通的小商贾,小官吏,竟跟至高无上的皇权产生了联系。既然让他站在了海边,他岂能没有望海之心?更何况还有夺妻之恨,绿帽子之痛。义王如此自重,又怎么能受得了这份屈辱。 只是义王终究不是普通人,心里再是不甘,再是屈辱,表面上却没有丝毫表露。只一心一意抚养着皇子,等待着时机。他这番心思,知道的人除了皇子,再就是圣上了。 只有身处其中,跟义王朝夕相对,才能真切的看清义王的为人。才能看清义王那舔犊情深的老慈父背后藏着的是一副怎样的面孔。大概只有应皇子知道义王不娶的真实用意。他是在向圣上表忠心明态度:他郑某人,一定会拿圣上的骨血当自己亲生骨肉看待。再则,他志并不在女人身上。义王对女人的态度,跟当今圣上有得一拼,也纯属只当是玩物。女人何其多,想要的话只需一个手势,何苦非得娶回家中那样麻烦,无形中给自己布了个监视自己的眼线。他也不希望被此等琐事分心。 和他的娘亲老夫人一样,义王也是表里不一的人,只不过老夫人虽然也是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可常常是刚说完冠冕堂皇的场面话,后面就会把真实想法说出来。所以你不仅不会反感,还会觉得有点可爱。但义王就不一样了。他心思缜密,不露一丝破绽。只是他忘了一点,一个人若是表现的太过完美无缺,不合人情,反倒显得不真实。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所以,义王越是表现的逆来顺受毫无嫌隙。圣上越是疑心他别有居心想伺机报复,只是君子报仇十年未晚,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在圣上看来,义王想利用应皇子有所图谋,这已经是铁定的事实。只是苦于抓不到任何真凭实据,义王又一直表现的恭顺贤良,让圣上无从下手。 以圣上的狠辣无情,随便找个什么借口将义王除之后快本也不是什么难事,可现如今他也是将近七十的人了,不得不为以后打算。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尚未安排好后事,自己便一命归西,丢下所创的这万世基业,和尚未成熟的皇儿们,无所归依。所以,最近几年都在极力笼络群臣,以给太子日后顺利继位铺路。所以圣上非但不杀义王,还跟他和睦相处,君臣两个心照不宣互相演戏,只在暗地里下着功夫。 只苦了夹在他们中间的应皇子。把这一切看的清清楚楚,可却没有一点办法。既不能向亲爹自证清白,又无力向后爹奋起反抗。只能寄希望于圣上朝纲稳固,众皇子们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还有最重要的是太子早日康复。让义王没有可乘之机。若太子一死,众皇子群龙无首,势必会群起而争之,那朝局便会大乱,那义王也就可以乘虚而入。——他这皇子也是皇子啊,自然也是可以角逐皇位的。 这一日,义王下朝回府。在书房盘桓了半日,眼看着将近午时了,又匆匆出来,吩咐徐福备轿。徐福便将义王平日出入所乘的一顶二人小轿备好。义王换过一身半旧衣袍出来,也不说去哪,只上轿而去。 轿夫们抬着轿子从后院角门出来,晃晃悠悠的出了义王府后面的背巷。也不用义王吩咐,就熟门熟路的沿着大街要去往隆昌票号。隆昌票号也是义王的产业,是他众多商铺的其中之一,义王这些日子每日都在这里核对账目,所以,轿夫们以为义王是又想起什么了,要去处理,故也不用吩咐,就直奔那里而去。快到隆昌票号了,义王才拍拍轿厢,让去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