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998年的春天(一) (第1/2页)

《我要读书》最快更新 [aishu55.cc]

第一章1998年的春天

1998年的2月初春,这一年的冬天格外的长冷,就像以前寻常不会结冰的运河,在这时候也泛起了些许薄冰。

兰陵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许文龙今天起的格外的早,天不亮就和自己的妻子李文芳出了门。

“老许!相机带了吗?今天要陪武-市-长去河子浜,可不能马虎了。”李文芳大声的叫了一下,显得很兴奋。她是一年前才因为夫妻关系借调到青年报的,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获得正式编制,这次上面的主编特地给了她机会,让她做摄影师随从市里专管教育的武-市-长去河子浜报导东方小学,如果这差事办好了,编制也就有下落了。

“早带了。也亏得是去河子浜,要不然这事还轮不到你呢。”许文龙笑着推出一辆自行车,示意妻子上来。

河子浜在兰陵市最偏远的角落,公路也没有,只有走水路才能到。报社里的老人家们都不愿意大冬天去受这个罪,才给了李文芳这个机会。

“不就下次乡嘛。这有什么,要我说,都是你们城里呆久了才落的一身资本主义的坏毛病。”李文芳和许文龙是糟糠夫妻,一起从乡下考出来的大学生。就是读了几年书,身上也难免有些剽悍之气,许文龙也是宠她,二人夫妻感情在打打骂骂之中倒是挺好的。

“好了,说不过你,这就走吧,总不能让领导等我们。”说完,许文龙脚下一用力,小凤凰自行车就窜了出去,两人在晨雾之中消失了身影。

大约骑行了半个多小时,夫妻两人来到了兰陵市郊的一个大码头上。因着快到春节,所以码头上人并不多,船只也少。就见码头的岸上两个人影很是显眼的站在那,年长的看上去五十多岁,年轻些的看上去三十多,都穿着一身黑色的棉袄,带着大毡帽,围着围巾。

许文龙看见这两人,忙招呼老婆下车,两个人连忙跑了过去:“武-市-长,没想到您这么早就来了。”

老者叹了一口气:“昨天没睡好啊。又把那报纸上的文章看了一遍,是我们失职啊。”

许文龙夫妻听到这,都叹了一口气。他们都知道那文章是什么,这文章还是青年日报上刊登的,这几天在整个兰陵市都掀起了轩然大波。而且,奇特的是,它既不是领导写的,也不是文豪写的,而是出自河子浜一所小学的二年级小学生。

“我们学校的屋顶上这几天老是发出吱吱的声音,那些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都有些害怕。说是雪再大一点,万一房梁掉下来就完了,干脆就不来上学了。

可我不怕,我想读书。就是雪再大,天再冷我也想读书。因为我的姐姐告诉我,愚昧是比死亡更加可怕的事情。”-《房梁上的吱吱声》。作者:河子浜东方小学六年级学生徒巧妍。

才调动到兰陵市分管教育没一个月的武-市-长当晚就看到了这篇文章,一连从头到尾看了五六遍,一晚都没睡好。早上起来的时候,就连忙上报了市-委,召开了紧急市-委-会-议,然后就有了这次下乡河子浜考察的活动。

“小许,你是本地人,你去过河子浜吗?”武-市-长看了一眼许文龙问道。

许文龙点了点头:“去过。早年那里还没有水泥码头,后来丁-书-记来后,决定要支援偏远地区交通,就在河子浜建了一个小码头。当时码头建成的时候,还是我去做的报道。”许文龙是乡下读书人,格外喜欢跑这种别人不乐意的报道。

“丁-书-记是位好-同-志啊。”

武-市-长赞叹。他虽然才来兰陵市没多久,但也是做过功课的。丁-书-记是当年-平-反从基层做起的干-部,一贯是务实的。也是他大力推动,才使得兰陵市有了现在较为完善的交通网路。中央“要想富,先修路”的指南方针被他深刻的贯彻着。

再到现在,丁-书-记又根据中-央-指示要大力推动基础教育,才有了武-市-长被破格从一个县-委-干-部调动到兰陵,主管教育。

“市-长,船来了,咱们上船吧。”秘书在一旁看了看时间,知道船要开动了,出言提醒。武-市-长点了点头,招呼大家伙一起上了床。船只便开始“砰砰砰”的冒出一股黑色烟雾,在大运河的水道上运转起来。

船只向乡下行驶,不一会身后就已经难看见什么城市的影子了,只有两岸荒芜的稻田。天也或许因为远离的城市的关系,变的蓝了起来,远处隐隐还能看见光秃秃的小山,就像水墨画似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