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税制(二) (第1/2页)

第322章 李善长和徐达也是一脸的笑意,看的出,陛下对皇长孙这幅兄友弟恭的情况非常满意。 “臣等参见晋王子…” 朱元璋笑眯眯的看着朱济熺,又摆摆手: “来,孩子,离咱近些…” “去…”看朱济熺有些磨蹭,朱雄英推了他一把。 等朱济熺有些徊惶的走到身前,朱元璋又捏了捏他的脸问道: “你爹呢?” 朱济熺和朱元璋没见过几面,这个老人的印象对他来说,皇帝的威严要大过爷爷的亲近。 所以他有些腼腆,又扭头看了眼朱雄英: “父王和太子殿下在后头走着,是大哥拉着孙儿说要跑快些,要让皇爷爷先看到孙儿,再看到父王…” “其实孙儿觉得,不太雅观,好多太监都在看着…” “但大哥说,见自己的爷爷,还要讲什么礼法吗…” “呵呵呵,真是好孩子…”朱元璋捋了捋胡子,伸手摸了摸朱济熺的后脑勺: “你大哥说的对,咱是你的爷爷,见自己的爷爷,是要跑着来的好…” “咱跟你们这么大那会儿,腿脚比你们还利索呐,看见你们太爷爷,一阵风似的…” 提起往事,朱元璋的脸上有些回忆,又轻笑两声问道: “知道为什么嘛?” 看着朱济熺有些无辜的摇摇头,朱元璋又自问自答道: “因为咱知道,你太爷爷和太奶奶手里,一定藏着些好玩意儿,要不就是油渣、要不就是一块糖饼,甜丝丝哩…” “那…”朱济熺眨了眨眼,说道: “那下回孙儿也给皇爷爷捎油渣和糖饼…不过皇爷爷不能多吃,糖饼吃多了牙疼…” “哈哈哈,好小子…”朱元璋开怀大笑,突然又问道: “在太原读书吗?” “读!”朱济熺瞪大了眼睛,十分确定的答应一声,又说道: “江湖传言,孙儿的绰号就叫朱好读!” “吆!”朱雄英也瞪大了双眼,心里暗暗的踅摸: “这小子真不要脸!什么他娘的朱好读,怎么不叫朱好吃?嘴里没一句实话的崽种!” 朱元璋也有些哑然失笑,又摸了摸朱济熺的后脑勺才说道: “好,读书就好,读书能长进,要好好的学,以后啊,一定会是你大哥的好助臂…” 说着又唤过朴仁勇: “去,把咱的孙儿带到坤宁宫交给皇后…” 说着,朱元璋又摇了摇头,对朴仁勇说道: “算了,你先下去,等老三一会过来了再说吧…去搬两个凳子” “大孙,来…”等朴仁勇下去,朱元璋冲着朱雄英招了招手,又看向栗恕: “你接着说…” “这…唉”栗恕有些为难,苦涩的笑了笑,又扭头看向旁边的李善长等人。 李善长没搭理他。 对于李善长来说,他一直在极力的消减朝廷对自己的注意。 这些年一向秉承着想让我干活,那是妄想的理念,更别提是田亩这种敏感的事。 所以他看见栗恕的目光,就像是什么都没看到一样,再说这是你自己挑出来的事,得你自己解决呀… 徐达也是这么想的,我就是一个将军,尤其是孙女板上钉钉当了太孙妃的将军,想让我干活,那更是妄想。 至于李文忠就更指望不上了,说起户部的事,这厮低着头、眯缝着眼,看上去已经快睡着了。 “妈的,一群棺材瓤子!”栗恕暗骂一声,才又苦涩的看着朱元璋: “陛下,我朝主张藏富于民,这几年国家风向政令便是如此…” “陛下主张屯田,新开田亩三年免税,可三年后呢?有些聪明人早就想到了…” “臣询问了户部派往地方清查土地的吏员,又根据账册估计,臣猜想地方上大概有三种办法” “其一,隐瞒土地,开垦的荒地没有到衙门报备…其二,臣听闻有些地方,官绅勾结,似乎是有那种大亩小亩的说法…” “这两种,堂而皇之的违背国法,只要有耐心,自可查明,关键是第三种…” 说道着,栗恕嘴上一顿,又沉吟一番才说道: “我大明税制脱胎唐宋,但比起唐宋的租庸调,大明的税制更加灵活…但万变不离其宗,说起来还是以赋税和徭役为本…” 说到这,栗恕又顿了下。 税制牵扯到一国根本,如今的税制又是朱元璋亲口定下的东西,容不得他不谨慎措辞。 栗恕又想了想才说道: “陛下德政,薄赋养民,又爱戴士人…” “所以说起赋税,我大明还是是以地税和丁税为主,把两税分开,是让那些有地者多交,少地者与无地者少交或是不交” “徭役也是如此,分为地徭和丁徭,田地多者和户丁多者承担的徭役多些…” “如按此严格细分,我大明赋役应该是四种,田税、丁税、田徭、丁徭…实际上这几者之间也是密不可分的,所谓赋中有役、役中有赋…” “本是陛下一片仁慈爱民之心,可却被地方上唱歪了经…” 朱元璋点点头,这些东西是他定的,他自然门清。 虽说有些仇富,但这样定赋役,他核心的意图还是想让那些真正贫困的泥腿子有一口饱饭,能喘一口气。 并且长远来看,这样对于大明,还是利大于弊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