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下金蛋的母鸡 (第1/1页)

好书推荐: 超级家丁

“这是蒸汽机二代机!” 说话的自然是赵小山,听说白守良和陈家的客人来了,就跑了过来亲自介绍这个新家伙。 确实是新家伙。 最开始,装备部的几个技术匠人们都是按照那个蒸汽机模型按比例放大之后开始建造的。 一代机整个就是模型的放大版,但同时,产生的作用却没有模型那么有效。 模型用酒精之类的点燃加热,热蒸汽驱动齿轮再带动小车轮,可以让几斤重的小车滑动起来。 可放大十几倍的蒸汽机却没办法驱动百来斤的等比例车辆开动起来,仿佛那种蒸汽的力量,最多就那么大而已。 如果不是赵小山坚持相信白守良肯定没错,说不定在一代机碰壁多天以后就更换研究项目了。 甚至有几次,膨胀的蒸汽没有带动大齿轮,反而撑破了导气铁管的连接缝,差点伤到人。 也正是蒸汽在铁管裂缝的喷发,坚定了匠人们的决心,看到了这种水汽中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力量。 其间,总不得法的赵小山带着装备部几个工匠,几次抓住白守良的空隙时间,请教关于蒸汽机的问题,终于理顺了其中的原理,进而按照原理,修改了一小部分的内部隔断回路和导气管道设计。更讨来了压力仪表进行安全测量和数据指示,还有橡胶密封垫片等等,完成了二代机的设计。 说是二代机,其驱动力比一代机确实有了质的飞跃,精心设计的蒸汽力量经过杠杆齿轮轴承等等东西的放大,能勉强带五六十斤的东西活动起来,可要达到白守良所说的带动几百斤大锤甚至更大的车辆,还有非常大的差距。 当启动连接机关,仿佛铁柜子的机器呜呜呜的喷出几股热气,然后带动一套连杆齿轮,一个特殊设计的铁锤就如同舂米的机头一样,富有节奏的抬起,落下。 叮当。 叮当。 铁锤笨拙而又准确的次次击打在铁锭上。 一盏茶的功夫里,一点停歇都没有,只有韵律独特的叮当声响个不停。 “成功了!” 陈鸿文兴奋的看着这个仿佛不知疲倦,节奏明快的机器,眼睛里如同看到了一座座大工坊平地而起,里面装满了这种设备,水汽蒸腾之下,一件件百炼铁器源源不断的整齐码放起来。 其他人就算早就看到过试验的景象,此时也是兴奋莫名,特别是制铁相关的工匠,更是振奋不已。 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得,这个机器带来的可怕力量的影响。 在这之前,制铁一直都是一种人力非常密集的工坊,不算炼铁铸造之类,就只是打铁一项,都是十分耗费人力的步骤。 通常的好铁都是从十炼百炼算起。 何为十炼,其实并不是要把铁从头熔炼十遍,而是将炼出来的粗品铁料加热烧红之后,折叠起来用人工重新敲打平整,这个过程就叫一炼。 其中,敲打要均匀平衡,细致紧密,不然折叠的铁料不能完全融合,容易有断层和气孔,影响铁料的质量。 这就需要熟练的工匠仔细操练,才能妥善完成这个步骤,有的学徒在这个工序都要磨练两三年才能基本掌握这项技术。 而十炼铁料,就是这个过程重复十遍。 百炼铁料,就得重复一百遍。 其中任何一次有了疏漏,都会影响到成品的质量。 每一炼,都得千百次的均匀敲打,可想而知对熟手人力的消耗有多大。 后来,有聪明人从舂米机器上得到启发,制造了水轮设备帮助打铁。 可问题是水源有涨有跌,靠着河道能建起水轮设备的地方终究有限,就算是大工坊,能建起来大片的水力作坊也得耗费海量的金钱。 这个时代,一般人哪能有这么大的资本建这样的工坊。 直到现在,大家看到了蒸汽机二代。 突然发现,大工坊时代即将来临。 五六十斤的驱动力,能带动铁锤挥舞,自然可以满足炼铁捶打的需求。 这个设备需要用石炭烧水,得用到石炭燃料和不少的水,这点问题相对于找个合适的河道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有了石炭和水,蒸汽机只需要平地即可,可以说根本不挑地方,哪里都能用的起来。 相对水轮设备的复杂,一个衣柜大小的铁柜,本身算不得多大,仔细摆放一下,九尺见方的地盘就能安放上一台机器加打铁设备。 这样算起来一亩地的大小,就能安放两百多台。 这样的机器,节奏简单稳定,一个学徒学上个三五天大概就能上手,再配上烧石炭的人工,只要有一把子力气就行,随便找个能干农活的人力就能胜任。 一亩地两百多台呀,不亚于两百个熟练的打铁师傅,能够日夜不停的捶打炼铁,所需要的不过就是石炭、水和两百多个学徒工而已。 估摸清楚这里面的好处,陈鸿文立马决定下定决心,这个东西要买,要大量的买! “这东西现在怎么卖,一个月能造多少?”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