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鼓励技术发明创造 (第1/2页)

好书推荐: 仙堂

白云镇的码头因为用了水泥的缘故,修建的不仅规模庞大,还新增了不少帮助装卸运转的新式设备,还有专门的牵引船只配合。 仅仅使用了两路栈道,装卸效率就超过了黑牛城原来布置在南岸的码头,货运量更是逐渐升高,按照这个趋势,用不了多久,就能赶超南岸的当初数据。 类似工程队常用的起重索具,也被安装到了码头之上,帮助吊装转运一些相对轻便的货物。 和平常码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货运栈道安装了两条滚轴输送线路,靠着人力畜力,能够便捷的把一些普通货物运送到货场分类存放。 其他东西,就得依靠庞大的畜力运输车辆来回转运,码头运输车队之中,只有不足两成是白云镇最稀奇的电动车辆。 不是白守良资金不足,靠着私货和新接上线的广胜军、威胜军以及金国军队的货物交换,系统里的资金回笼很快,进出的资金量勉强达到了平衡,见底的资金池开始很有效果的逐步回升。 除了庞大的建设项目和民生物资仍旧亏空较大之外,其他方面多少有点恢复正常收支运转。 最难解决的反而是电力和人的问题。 始终没有可靠油料的来路,白守良几经考虑,觉得未来就算有些油料资源也没有相关提炼技术,更难得凑齐那些大型设备。于是终于狠下心来,完全放弃了用油发展的思路,全面往电气化上靠拢。 风力发电只能使用家用和户外工地类的装备型号,仅够特殊地点的电力补充。水力设备相对复杂,水流的落差此起彼伏并不稳定,用起来反而是最差的一种发电方式。 兜了一圈,还是回转到太阳能面板上来。 整个黑牛城所辖的两个大城镇,已经无需太多顾及周边的官府干扰,一些奇奇怪怪的装备拿出来,也不怕谁再指指点点了。 黑牛城的怪东西太多了,不差这一点了。 靠着内圈和码头的建筑,顶端全都架设了面板,用来捕捉阳光,补充电力。 仍旧供不应求。 太阳能原本就是个效率不高的发电方式,没有电力方面的技术员,全靠着白守良不断传授的一点微薄电气知识支撑。购进的当然是先选傻瓜操作的成套设备,电力组网他是不会的。 别小看这个组网连接,有点这方面认识的白守良知道,什么谐波频率、波峰波谷、功率衰减之类,一旦达到一定规模,那就得需要特别专业的技术才能处理,并不是简单将电线电缆加个开关连接在一起就能安全使用的。 安全起见,整个黑牛城里,八成以上仍旧用的是最单纯的电池供电。 这也是滚轴输送线路采用了人力畜力的原因。 电池供不起这样的运输系统的电机运转。 白云镇的电力需求随着在占地范围的增加,一下子跨越的太大,放出去的电动车,电机设备全是耗电大户,捉襟见肘之下,只能优先满足重要单位的使用。 其他诸如工程部的建设和码头的货运,只能分配了少量的电池供应,用于众人熟悉这些东西。 所谓司机的培训反而简单,电动车没那么多繁琐复杂的操作,启动、行驶、加减速度、刹车、转弯、倒车、停车,这几个步骤操练的熟练,就能驾驭这种车辆。 不比特殊部门配备的两轮车,物流和工地上多是三轮四轮的货运车辆,原本就是皮实耐用的类型,稍微磕磕碰碰的也没多大影响,挑一些胆大心细的人出来当做司机,自然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 让其他路上的行人认识到这种车辆的危险才是比较难的事情。 电动车刚上路的时候,凭着黑牛城长期以来宽松明理的管理环境,众人不仅没有多害怕,反而凑热闹围观的多。加上第一批驾驶员全都是赶鸭子上架,经验不多,很是造成了一些交通事故。 还好,第一批上路的电动三轮车速度不快,加上第一医院医术也积累的不错,总算没有出现死亡事故。 十几例轻重伤害,也把这种东西的危险特点传播了出去,黑牛城的趁机成立了交通部,专门制定并普及了相关的道路交通规定,才把重型电动车辆推广开来。 黑牛城治下的百姓,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可以说是最强的,从衣帽鞋袜到米面粮油,再到电灯电动车。种种东西和相关的规矩,从学校到工地,从戏台宣传到里长负责制,一级级传递下去,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模式。 这些规矩本身也不涉及多大利益,大多符合你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原则, 倒是没有收到多大抵制和抗拒。 关键是,这些东西全都和福利待遇挂钩,真的违反到一定严重程度,从扣除福利到取消一些任职和晋升资格,直至驱除出黑牛城范围,百姓还是能认识到里面的厉害关系。 越是在黑牛城待的久的人,越是能深刻认识到这地方的不同,自然不愿意失去在这里生活的资格。 黑牛城在衙内事件发生前,就已经结束了大规模收留外来人口的政策,雁石镇官府步步逼近的时候,更是只转移了立场相对坚定的百姓。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