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代价 (第1/1页)

桥梁落成之后,对此反应最快的,依旧是南边的宋国。 北面的金国,只是表达了好奇之后,还是把注意力拴在贸易额度上。 酒、铁料、茶叶在北方,可谓是无限量的来者不拒。 季节的变化根本影响不大,有黑牛城各种特产的加持,物美价廉,完全止不住市场的飞速拓展。 而安丰军带来了关于桥梁的担心。 这种永固建筑的出现,让国境防御增加了不少变数。 黑牛城安排的防御方案是强大,但也经不住有心人多想。 “我们不可能把这种东西转到军事用途,无论是对宋,还是对金!” 要说以黑牛城数万人口的实力,硬扛两国的完全版进攻,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物力的消耗,靠着白守良的补充还能坚持,人力的消耗就没办法解决了。 再有力的支持,也换不来人口的迅速增长。 人,从出生到步入学堂,成为可用之才,最少也得有十五年以上的时间。 黑牛城现在聚集起来的人,只不过是抓住了水灾的空子,趁其不备收拢了这么多人口。 现在各方势力有了防备,零星人口确实是禁止不住,大大规模的流民,官府宁愿向其他地方疏散,也绝对不会允许再流向黑牛城方向。 土匪之城,这就是其他地方冠在黑牛城头上的称呼。 用来打消普通人口流动的意愿,还能掌控住各种贸易渠道,一举两得。 安丰军的接触没有多大效果,后面一直推动安丰军积极接触黑牛城,希望换取更多资源和技术的盐铁司,终究等不及这种慢腾腾的传话,开始走向前台。 要说寿州榷场的生意,一大半都把控在盐铁司手中,他们才是官方势力里,最大的玩家。 “我们希望获得更多的交通工具,比如拖船装置!” “还有这种轻便结实的悬索铁具!" "如果合适,可以按照安丰军铁城这种模式,合作在其他矿石丰富的地方,合作再建几座同样的工坊。” 盐铁司来人说话客气非常,但提出的要求却一个比一个难办。 淮河上,就是因为有了黑牛城提供的拖船工具,才能保证大批量石炭和矿石的运输,可以说,货船承担了这些大宗物料将近八成的运输量。 水运便宜,加上白云镇新建码头上装卸方便的吊索具和转运轨道,这里一天的装卸量赶得上其他地方一周的工作量。 人力上更是节省不少。 “拖船好说!” 代表黑牛城谈判的是商业部杨林。 对于一般势力,黑牛城的电动拖船只是出租或者合营,根本不做出售,包括原来鼓动了不少子侄加入船队的船帮金老大,得到得船舶虽多,也都是租用的。 只不过数量和价格,都有不少特权而已。 算是元老级势力的福利照顾。 盐铁司既然要加入进来,肯定不是淮河上这点运量,很可能有南方各大水运系统,都想用上这种先进的运输工具。 只要价格合适! 黑牛城当然也不会开出太过分的价格。 因为再特殊的驳船,最后的动力仍旧要落在电力上。 只要用电的,最终供应商只会是一家,那就是黑牛城。 有这个技术核心控制,不怕生意走歪到哪里。 双赢的事情。 能架设百米悬索桥梁的铁索也不吝啬,只要给的出满意的价钱,也不是不能卖。 南方多河流,架设一些铁索,也许走车马不容易,但过人就简单多了。 而铁城合建,就有些有待商议的细节了。 安丰军的铁城,最初就是黑牛城的一个技术验证的实验场地,只是一个不小心,把规模做的太大了而已。 就从实验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厂区布局、设备安装、高炉测试和连续生产等等,都有不小的收获。 算是把白守良和装备部的一些设想、计划全都测试了个遍。 结果上,有好有坏,初期的目的是达到了。 铁,是最容易带动工业化生产和地方消费的东西,方方面面都能用到。 就只是黑牛城研究出来的这些初浅技术,同样硬是把铁的产量,拉了一个不小的高度。 这种产量,吓坏了安丰军,确实喜坏了盐铁司。 盐铁司是专管全国铁矿和铁料生产的。 他辖下的工坊,炼出的铁料不仅要供应军备打造,也得兼顾民用装备。 就说田亩耕种,现在很多地方还是使用铁皮包木的犁刀,是大家不想用更好的犁头么? 肯定不是! 只是因为,全金属的犁太贵! 而太贵的原因,肯定是铁太少,能用在犁刀上的铁更少。 盐铁司每年为了分配多少铁用于兵器装备,多少用于百姓生活,各方代表争论的面红耳赤,为的就是在每年的产量里多分配一分。 黑牛城与安丰军合建的铁城,一下就像产量拉升起来,不是一点一点的提高,而是几成,甚至几倍的提高。 若是推广开来,宋国的铁料产量恐怕能够直接翻番再翻番,都没有多大问题。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