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底气 (第1/2页)

好书推荐: 超级家丁

王谦平等人觉得黑牛城给的海货收购价格太高,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行情,白守良却觉得,是不是太低了。

第一船只是实验,一个是看拼凑出来的冷藏船舱到底能不能用,再就是关于海货的检查检验、收购运输这些环节,现实做起来和计划有没有偏差太大。

毕竟,计划做的再好,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只有真的来过一遍流程,才能把一些想当然的东西找出来。

效率就是金钱。

白守良觉得,对于海货还是低估了。

有黑牛城的全力支持,专管运输的船只有了夜间行船的能力,从楚州的淮水入海口逆流直上,到达白云镇,顺畅的情况下也得一天加上小半夜的航程。

这还是算上改装了动力设备的情况下。

一艘船,预计的载重在二十吨左右,带的冷藏仓,那是白守良和赵小树花费了大力气拼凑出来的。

没有多少相关知识的辅助,白守良也只能用多加冰块,密封舱门的土办法了。

只能说,付出是值得的。

这个时代,随便捕捞一把,数量不多,精品却不少。

黑牛城给的价钱足够,反正是赚钱,肯定在有选择的时候,选最多的赚。

就连一些自觉卖不上价钱的小规格鱼获,听说因为担心占用了冷藏空间,都划拉给本地客户了。

就为了让黑牛城感受到诚意。

白守良感受到了,不仅仅是海货的诚意,还有系统诚意。

好久,没有这样畅快的大宗收益了。

系统出品,全都是精品,无论日用百货还是机设备、电气设备,根本不愁卖。

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价格,按照成本翻上十倍之后,还有合作商觉得划算,引起一阵疯抢。

售出的东西多了,并不一定落到手里的钱就多。

光是往黑牛城流入金钱,这种生意就不太正常。

白守良需要的不是百万千万,后面还有天量的金钱他等着用来升级呢。

如果盘子就这么大,黑牛城吃得多了,自然就有人吃的少了。

而且,消费得起的人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除了快消品之外,把一些有钱有闲的人喂饱了之后,他们也会思考。

钱都让黑牛城赚了,这是只出不进呀。

这不符合白守良的远景计划。

他是要带着大家做大烧饼的,自己吃烧饼不算本事,能带着大家一起吃更多的烧饼那才是本事。

做大烧饼,就得双赢,单靠着黑牛城一边的出货赚钱,不是长久之计。

而这个时代,琢磨了这么久,真没有什么能让白守良看中能够担当大宗进口的货物。

丝绸,手工制作的精品数量有限,经不起白守良这样兑换式的收购。

瓷器,已经是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原本宋国的瓷器应该是比较适合的玩意,可系统玩了几次之后,就把这个划归到日用品里,没有历史的熏陶,已经成为了平价商品里可有可无的存在了。

古董字画手书,除了一些有些底蕴故事背景的东西,这些玩意在系统里好像数量已经达到了质变的感觉。

从稀有变成了优良,兑换价格只能说持续走低。

只是因为起点较高,还能坚持。

其他诸如药材,价格虽然持续保持高价,可这类东西,数量有限,也不能把市场上的存货一扫而空。

不存在可持续性。

剩下的木材、铁料、矿石之类,被当做了备选,维持着渠道而已。

木材不便于运输,铁料的质量太差卖不起价格,矿石开采速度太慢。

只不过获取方式上,比其他更稳定而已。

算不得支柱。

只能让外来的商人赚点小钱,减少贸易顺差带来的钱荒而已。

有时候,白守良都准备勾引人去南面的缅蒲甘挖点翡翠,或者是派人去和田采点玉石。

相信这个时代,除了他,也没有人对这两种东西感兴趣了。

唯一的麻烦就是路途太远。

以现在的交通条件,运输的少了还是不顶事。

运输的多了,路程是个麻烦。

费用倒是其次,人员的安全恐怕难得保证。

谁也不会相信,走这么远的路,就是为了运点好看的石头吧。

只能作为最后的备选了。

现在,海货也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