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部分 (第1/4页)

,其中部分将使用这种债券。但其一年后所产生的利息也将随着贷款额度的大小从而适度减少。

说句实话,这一条规定还是让百姓产生了一些不满。自京师恢复后,朝廷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颇得人心,诸如低息,,甚至是无息贷款等等,让饱受战乱的百姓长长松了口气。虽说税收开始上调,但比起减免地苛捐杂税,负担不知要轻了多少。

偏偏这个时候出现了“国债”这一东西,让本来已经安排好借款后,对银子处置的百姓,不得不重新安排起来,不过想想武英王执政后,对百姓们地恩惠,这份不满也只能被他们暂时按捺在了心里,等到了一年后再看看具体的情况吧……

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理解、不支持,那些精明的大商人们已经从国债中嗅到了大量的商机,闻到了发财地味道。武英王执掌江南十数年,从来说到做到,决不食言,今掌国家令器,正当恢复大明之初,又焉会失信于天下?以江南陶家为首地大财阀,开始大批调拨银子。甚至陶家卖掉了上百处商铺、田产,集中起一切可以集中的财力,对十月十六日这天虎视眈眈。

而在陶家变卖铺子、田地地时候,一些“聪明”的商人,见陶家急需银子,趁机压价收购,陶家似乎丧失了商人的本性,居然一一同意!

看着喜滋滋的,以为拣到了天大便宜的那些同行,陶家真正的掌门人陶乐闵,发出了不屑的冷笑。笑吧,笑吧,很快,将活钱变成死钱的这些人,面前国债产生的巨大利润,你们一个个,都会欲哭无累的……

景平元年十月十六,杭州。

这一天正是正式发放国债的日子。官府早早的在府衙外摆放好了案几,并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还特别调拨了大量的兵士看守。而一口口加了锁的铁箱,就整整齐齐地堆放在那,那里面,放着的正是债券。

这一天一大早就来了很多人,但大多数人并没有带银子来,而只是抱着观望的态度。

“开箱!”

随着知府的一声命令,几条大汉上来,搬来了一口箱子,放到了案几之上,立刻,十多名手持刀枪的士兵很快围上,虎视眈眈的注视着周围的人。

“奉朝廷命,今日正式出售国债。国债发放各省俱有定量,我江南蒙朝廷照顾,特下拨国债总值三千万。这是朝廷的恩典,欲购者。请至本府前购买!”

知府地话让围观的民众引起了一片惊呼,三千万啊,朝廷一年的税收才多少?这三千万换成了一锭锭的银子,只怕……只怕能把杭州的道路给填满了吧!

整整半个时辰,却是看的人多,却根本无人问津。知府不禁大失所望。这江南省乃是武英王爷地封地,王爷特别交代过一定要办好这事。并且给他的任务加派到了三千万两,要是这差使办砸了,那自己怎么对得起王爷的恩情啊。

“陶家老太爷来了,陶家老太爷来了!”

这时。人群中响起了一片嘈杂之声。接着纷纷让开,陶家老太爷陶乐闵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这位陶老太爷,从来都是深居幕后,陶家的一切事物交给子侄们打理,居然在这个时候出现在了公众场合,哪有不让人觉得惊讶地。

“陶老太爷。您老人家怎么来了?”那知府一见陶乐闵,赶紧迎上前去道。这位老太爷身份极其特殊,又是武英王的长辈,那可当真得小心对待。

“我陶家本是商人,有发财的机会焉能不来,况且这次不光是发财,而且是发大财,我怕那些后备处理不好。因此不得不让这副老骨头亲自出马了。”陶乐闵乐呵呵地说道:“这次江南国债认购,我陶家购买一千五百万!”

现场一下就炸开了。一千五百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难怪这些日子里陶家卖铺子卖地的,原来就在那筹措这笔资金,陶家难道真的发疯了吗?

巨大地数字让知府也惊呆在了那里,半晌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那陶乐闵却笑道:“莫非知府大人以为我在开玩笑吗?我这次可全是带的现银来的,知府大人请看!”

一辆接着一辆的马车缓缓地驶了过来。上面堆放着一口一口的木箱。江南省最大的“镇威镖局”的旗帜高高飘扬。一到现场。镖头一挥手,车队停了下来。那镖头上前道:

“老太爷,全部银两运到,请老太爷验收。”

陶家的人验了封条,向陶乐闵点了点头,陶乐闵指着这车队道:“大人,银子已到,咱们可以银货两讫了吧?”

那知府这才反应过来,交割地时候连手都有些颤抖了……

“老太爷,这么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