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1/4页)

此时,贺龙对汪精卫、唐生智之流的假左派已逐渐认识,并与其决裂。这以前,蒋介石为了拉拔贺龙,曾派参谋长朱绍良利用黔军关系,秘密来武汉,向贺龙封官许愿,说什么只要拥蒋,就委为中央委员,当江西省主席,赠送一幢地处南京的大洋楼,条件是要注意周逸群然而贺龙对此断然拒绝。

与此相反,贺龙对中国共产党和周逸群的信任有增无减。

据当年随军苏联顾问库曼宁回忆:

“贺龙决定把从蒋介石部队里赶出来的共产党员欢迎到自己部队里来,但进行得十分秘密,因为当时在武汉还没有张发奎的第四军和第十一军。这一决定如公开执行,必然过早地暴露中国共产党的计划,万一张发奎发觉了贺龙和叶挺部队里增加了共产党员,可想而知,他从武昌出发之前就要全部解除第二十军及第二十四军的武装。”

贺龙为了避开蒋介石方面的说客,经周逸群安排,于六月二十八日、二十九日由英租界搬到了俄租界,住在苏联公使馆内。在这里,贺龙结识了不少中共中央的负责同志。也就是在这里,他对共产党员从思想上、政治上接近,进而发展到组织上的一致了。

七月一日,贺龙的新寓所里迎来了中共中央负责人周恩来。

贺龙对周公的屈尊过访,非常感动。据在座的贺龙堂嫂陈君兰后来回忆,他们当时主要谈论的是军事问题。

贺龙原以为,政治上,共产党员比国民党强;军事上,国民党要比共产党员强,因为共产党还没有直接掌握军队。在周恩来的启发下,贺龙认识到,军事上的优势,没有政治作主心骨是靠不住的。贺龙下决心跟共产党走。

这次会见,是贺龙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接受中共中央领导,参加南昌起义的思想基础。贺龙后来对部下讲述他思想转变时说:“我遇到了真正的共产党员(指周恩来),他的话对促使我的思想觉悟起了决定作用。”

七月六日,汪精卫高唱东征讨蒋,秘密召集非共产党的将领开会。贺龙也在座,会上,汪精卫公然提出国共分家并要求各将领加强防范军中国共产党时,贺龙坐不住了,他当面驳斥汪精卫说:“没有共产党,没有农工援助,我们革命能够得到今天的胜利吗?我反对分家。谁要分,我就同谁干!”

这番义正词严、铿锵有力的话,弄得汪精卫的会也开不下去了,在场的将领们一哄而散。

七月八日,贺龙派出二十军的轮船将朱德和病中的湖北总工会秘书长刘少奇安全护送到九江。

七月十日,贺龙部队沿江东下。队伍走到黄石港时,汪精卫已公开叛变,与蒋介石合流,就要对共产党下毒手了。

七月十七日晚,贺龙在黄石港召开连以上的军官会议,宣布了汪精卫叛变革命的消息。会上,他着重分析了时局,指出摆在面前的路有三条:一条是把队伍解散,回老家去;一条是跟着蒋介石、汪精卫去反革命,屠杀工农弟兄;一条是跟着共产党干到底。他斩钉截铁地说:“第一条路是自杀的路,第二条路是当反革命的路,都绝不能走,刀架在脖子上也不走这样的路。要跟着共产党走革命的路,坚决走到底!”

第二天,贺龙率领二十军官兵,从黄石港分乘数百条木船,浩浩荡荡向九江进发。到九江后,原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谭平山专程会晤贺龙,把党内正在酝酿中的南昌举行武装暴动的计划透露给了他,试探贺龙的意见。贺龙表示热烈拥护,当场许诺:“南昌暴动,无论成功与失败,我都干!”

不久,决定举行南昌起义的计划形成了。与此同时,汪精卫发来通知,命令贺龙和叶挺上庐山“参加军事会议”。汪精卫认为贺龙、叶挺的部队战斗力强,“共产党员多,太红了”,因此准备解除他们的兵权。贺龙识破了汪精卫的机关,与叶挺、叶剑英在棠湖小划子中密商,决定不上庐山,移师南昌。

七月二十八日,党中央政治局临时常务委员、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来到二十军,通知贺龙,党中央已决定举行武装起义,征求他的意见。贺龙当即向周恩来表示:“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干,我就怎么干。”周恩来代表前委,委任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与前来军部的刘伯承一起拟定起义计划,起义总指挥部和参谋团设在中华总公会。

后来,贺龙1946年在延安时回忆当时的情况:“南昌起义那时,我还不是党员,周恩来同志把指挥起义的大权交给我,我很受感动。当时,我说,我不是党员。周恩来说,党相信你。”

经过紧张周密的准备,1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