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部分 (第2/4页)

远了。人一旦有了明显进步,就难免会有些骄傲自满,尤其是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不知天高地厚的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杨慎智商再高也难免脱俗,故而现在他是信心满满,从大街上随便找个人他都想比划两下。若是照此节奏发展下去,杨慎想成为武林大师是难了,毕竟基本功不够扎实,起步有点太晚,除非逆天学会《葵花宝典》这样的盖世神功,或者被外星人掳走,从战斗力为五的渣瞬间变成战斗力五百五的超人。

虽然成为高手难,但是杨慎强身健体,比一般人身体强悍,成为一代武痴是没问题的。可是杨慎志不在此,他不想练就一身强横的武功,他想要做的只是打死某些人就够了。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所以他要打死那帮反对弄臣的首领,张璁和桂萼。

一旦把张璁和桂萼除了,就没人敢于帮助朱厚熜了,到时候没有大臣提议,朱厚熜总不至于自己提一条谋略建议然后自己赞同吧,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同时,这样一来也可以警示后人,被打死的张璁桂萼就是榜样,不让别人替补成为不堪入目的弄臣,当然这个弄臣的概念是杨慎他自己这么认为的。换句话说只要打死张璁和桂萼那就是杀鸡儆猴,曰后谁挺朱厚熜我们就打死谁。

其实这事儿要是换做陆炳来做陆炳会选择打闷棍的策略,找个人不知鬼觉得夜晚,潜进两人屋内杀了两人,或者找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在路上截杀。要是守备森严难以动手,找两个死士,白天在大街上捅他们一刀,现在这个医疗条件的,一得破伤风就离死差不远了。到时候死士是替罪羊,自己安抚好死士家人,又与自己没啥牵连,皇帝问责下来自己打死不承认,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这般作为又狠又毒,又阴又险,这便是陆炳的处事方法。

可是杨慎毕竟是个读书人,他不愿意像陆炳一样只注重结果不注意过程,他要打的光明正大,打的你哑口无言,他要震撼朝臣的心,而非是恐吓那些趋炎附势的弄臣,杀人诛心,要让他们从内心害怕,害怕的是正义而非暴力。杨慎握紧了拳头,在心中怒吼:我就要打给皇上看,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打死人!

杨慎不是疯了,而是的确有这么一个好地方可以打死人不偿命,这个地方就是左顺门。关于左顺门张璁并不陌生,当年陆炳给他支招就是在左顺门的通政司投递进去自己第二封奏疏《大礼或问》的。而左顺门历史悠久的很,此地的作用在杨慎看来就是为他打死人准备的。

左顺门建于永乐十八年,也就是朱棣当政的时候,当时就取名叫左顺门,时至今曰并没有改变名称。七十五年前,正统年间,在这里发生了一场血案。当时太监王振党政,因为私妒和自大,错误引导皇帝朱祁镇御驾亲征,准备不当之后又经历了一系列错误指挥和改变路线,最终错上加错的过程导致了大明历史的一大军事惨案,土木堡事变的发生。

土木堡事件导致国家精锐尽失,京城三大营只剩下预备役和二等兵,就连皇帝朱祁镇也被俘,景泰皇帝朱祁钰当时作为御弟监国,暂代皇位。众大臣恨透了王振,于是对于王振余党进行抨击,说道动情的地方竟然忍不住拳脚相加,就在左顺门打死了锦衣卫指挥马顺,还打死了王振另外的余党毛贵、王长随,并悬尸与东安门外。

从此左顺门成为了一个神圣的地方,是忠臣义子的聚集地,凡是朝中有歼党出现,皆可在此打死,刑部概不追究。当然离开左顺门就不行了,同时这也只是一种说法,上朝的大多都是读书人,谁会真的打死人呢?试想一下,朝中大臣上朝,起了争议后,有人说你是歼邪,你给我等着,我去左顺门打死你等等那不成了地痞流氓了吗,哪还有国之栋梁文官大臣的影子。所以,左顺门作为传统和圣地之初,无人会想到有人敢真的再次在这里动手,打死朝中大臣。

不过当然有人会,杨慎早就预谋着要在左顺门打死人了。

第六十六章 左顺门事件的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在正统元年的时候,因为要在文华殿开设经筵,所以在左顺门设下酒饭讲完经书后来这里吃饭。而到了景泰年间,因为正统的土木堡之变导致瓦剌大聚进攻京城并包围了京城,战事需要之下,为响应永乐大帝天子守国门的号召,给群臣以鼓励,更因为奉天殿因天灾受损,故而景泰皇帝在左顺门行了午朝。这才有了左顺门打死人的事情,绝非是从奉天殿追打到左顺门,大臣们虽然群情激奋,但还没这么血腥暴力,更没有这等好的体力。

现在礼部上朝制度也很方便在左顺门打人,这都是杨慎细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