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李斯为丞相,自然首先回答。按照他的意思,依照秦律,许下诺言不能兑现的,需要斩首。至于后面一句,欺君犯上是否是秦律中的就不得而知了。

“蒙毅。“

“卢生,侯生自然罪不可恕。丞相所言,微臣以为甚是。然,此二人品格卑劣,与诸生妄言陛下。当严查。“

“善,扶苏。“

“儿臣在。“

“依你,当如何?“

这显然是考校扶苏了。卢生侯生因为始皇帝的宠幸,在诸生中地位颇高。眼见谎言将被戳穿,索性骂一顿始皇帝来博取声名。好让自己逃之夭夭,却给了城中诸生带了泼天的祸事。

所谓诸生,解释起来就有来历了。初统一全国时候,在文化领域上,始皇帝并不想采取强力手段,始皇帝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在政治智慧上是绝对顶尖的。自然不会迷信武力,所以,始皇帝召集天下有学识有名望的知识分子来到咸阳。在六国宫廷和民间搜取了大量古典文献,聘请了七十余位博士。让他们管理这些书籍,为帝国所需要的书籍做出甄选。又诏令两千余名学生在博士手下干活。

这两千余名学生就是所谓诸生,始皇帝对这些人也是十分厚道的。正如他自己说“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因此,秦政权不仅对70位博士优礼备加,而且对于诸生也“尊赐之甚厚”。

不过,始皇帝施恩下来,人家未必领情。这些本是东方诸国的知识分子,本着读书人的高傲和矜持,将这些视为理所应当,对秦文化根本看不上眼。在行政权力压迫下来了咸阳,却管不住自己的嘴。时常对始皇帝的政策议论是非,本来也不算错。始皇帝的心胸广大容得下。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按秦始皇的本来设想进行,这些博士和诸生都是旧时代的学者,满脑子都是旧文化和复古思想,认为复古周礼的儒家思想都是好的。所以,他们不但对加强**统治思想没有帮助,反过来对秦始皇的所为指手划脚,说三道四。

偏生,这时候侯生卢生二人眼见谎言将要破灭在诸生中鼓动,说了什么呢:“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这些都是什么话啊,一堆骂人的话,且不说其中大多不符实际,极端偏见。但偏偏遇上东方诸国的学子,这些都是亡国印象深深不去的人。自然跟着大加议论,三人成虎下,将始皇帝的名声搞臭不少。

然后卢生侯生逃之夭夭,留下被士卒严加看守的诸生。

这些扶苏都是清清楚楚知道的,身为皇帝的长子,消息灵通远远胜过许多人。甚至其中细节隐秘都有了解。

现在始皇帝让扶苏发言,不乏考校意味。顿时让扶苏陷入两难,因为,跟着卢侯二人议论非非的不仅有大量方士,处死就处死,扶苏不心疼。但关键其中更有不少儒生!想到这里,扶苏就一阵头疼,儒家势力是支持扶苏的一股重要力量。扶苏在继承权上最大的优势就是嫡长子;按照周礼或者儒家的思想;自然继承人在法统上非扶苏莫属。再说皇帝陛下并非对扶苏失望透顶,只是不喜欢扶苏的怯弱而已。在立储上,皇帝陛下还没有表示过什么。这样不少暗地里中意于胡亥的人失望不已。

但正因为如此,扶苏才更不敢在这样敏感的情况下表现出不符合帝国未来太子的言语来。

“儿臣认为,此事,当严查。查非议今上的狂生,追捕侯生卢生二人,逮捕与此二人有直系亲属之人。严惩不贷!“扶苏微不可查的叹了一口气。静静等待皇帝的回应。

扶苏心中还是有小心思的;将严查卢侯二人作为重中之重;而对那些起哄的儒生则只是严查而已。偷换概念转移始皇帝的注意力。

始皇帝听毕;瞄了一眼扶苏;沉默不语。

第二章 焚书坑儒 焚书坑术

始皇的沉默让扶苏心中惴惴不安。扶苏自己脑海中也猛然的闪过关于扶苏在这片历史中的表现

。按照原先的历史轨迹;事情发生后,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WWw。”也就是说;扶苏本是个马后炮;事情完了上台的角色。现在却被始皇帝召集议事;加以考校。这实在让扶苏费解;思索到底是史书正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