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 (第1/4页)

从吐谷浑之战开始,徐真就与契苾何力交厚,到了汉王李元昌谋反之时,契苾何力更是在关键的时刻调来了北屯营的兵马,救驾有功,这些年四处征伐,哪一次没有他的身影?

如此忠贞耿烈之臣,居然因为长孙无忌的猜忌而丧命,徐真又岂能袖手旁观,在者,许敬宗为了争功,居然将十六名修陵的核心工匠都牵扯进去,更是触动了徐真最根本的利益!

“走,咱们入宫面圣!”

听了阎立德的求助之后,徐真当即做出决定,临行前想了一下,将红甲都披挂在身,带上殷开山的长刀,奔向承天门。

第二百二十二章 徐上柱国带刀入殿

此时的太极殿之上,李治正扶住额头,迟疑未决,陛前之满朝文武只是沉默不语,而长孙无忌则直着腰杆,脸上带着得意的微笑。

都说李治优柔寡断,担任太子之时还未得如此明显,如今坐了龙床,面临大事,也就逐渐显现出来,群臣心中难免有些失望,再看长孙无忌的张扬跋扈,只能暗自叹息。

李治确实有些为难,那十六名匠师掌握着昭陵的核心,虽然历朝历代都不再执古礼而使活人殉葬,但不得不承认,那些个修建皇陵的人,确实没多少有好下场,特别是掌控核心机密的,就算流亡三五千里之外,最终都会莫名其妙的死去,其中真相,不言而喻。

这十六名匠师的生死还好处置,可契苾何力和阿史那社尔却不容易处理,李治对此二人是信任的,若无长孙无忌,李治一句话,也就重新启用了此二人。

可长孙无忌非但想要掌控文官,还要约束武将,将集权于皇帝陛下一人身上,是故怂恿许敬宗等礼部的人手,纷纷谏言,启请李治同意二人的请死!

“真是愚蠢之极!”左右为难的李治,心中不禁暗骂契苾何力二人,虽然如此,但他却又多有感动,这才是真正的死忠啊,若他有父亲一般的英明神武,也能有臣子甘愿为自己殉葬,那也就知足了。

契苾何力和阿史那社儿垂首立于朝堂之上,面无表情,眼角隐有泪光。

他们是外族的降臣,没有任何的背景和靠山,他们最大的靠山就是李世民,他们不结党,也不与其他势力接触,只一味替李世民不断的战斗,他们只死忠于李世民。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李世民对他们绝对的信任,甚至契苾何力被薛延陀方面俘虏之后,李世民还动用极大的代价,亲自将契苾何力给赎了回来。

哪怕朝中势力再如何嫉妒他们,也有李世民保护着,可以说,他们就是徐真的前辈,徐真跟他们走的是一条道路。

可如今李世民倒了,换了李治上台,他们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可他们的手头上还握着兵权,北荒和西北吐蕃边境,乃至于大草原的诸多降服部族,都听从他们的指挥,如此一来,也由不得李治不对他们产生警惕。

于是他们能够想到的计策,只有殉葬以示忠诚,如此才能获得李治的信任,才能继续为李氏效忠。

他们没有看错李治,也清楚长孙无忌的野心,但他们低估了长孙无忌对李治的干涉能力,他们也没有想到,长孙无忌居然将褚遂良压得死死的,几乎是独揽了朝政!

若论底蕴和资历,十个褚遂良都顶不上一个长孙无忌,于志宁等一干人虽然辅佐了李治好几年,可都是一些骑墙派,见到了房玄龄和李靖的下场,又看着李勣被外放,早已心寒意冷,尽皆不愿搅和朝堂之事。

此时的契苾何力和阿史那社尔是欲哭无泪却又无可奈何,一颗心悬在半空之中,随着李治的迟疑不决而七上八下,自家性命决定于他人的只言片语,这等滋味,真真是不好受!

李治迟疑了一番,终于是狠下心来,轻叹了一声,缓缓抬起了头,契苾何力和阿史那社尔听到这一声轻微的叹息,心知必死无疑,心里懊悔不已,早知如此,还不如找个借口逃到边境去也就罢了,何必回来承受长孙无忌对军中势力的清洗!

然而就在此时,殿门外玉桥上的监察御史却大喝一声:“徐真!汝欲反耶!何以带刀入殿!”

满朝文武一听此言,顿时乱作一团,长孙无忌和慕容寒竹相视一眼,也是好生惊愕了一番,皆不知徐真何以大胆到这等地步,未得圣上允许,带刀入殿可是死罪!

有一次,太宗召见长孙无忌,后者竟然带刀入殿,内卫居然也没有发现,一向善于媚上欺下的封德彝遂谏言,内卫为发现,乃玩忽职守,罪当死;而长孙无忌失误而带入,罚铜二十斤。

对于这等极不公平的判罚,太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