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页)

!”他却说出口,我点了点头作明白的模样。他方转了口道:“姑娘最近可好?”我点了点头,又问道:“大人要在京师呆上几日?”

“不过三四日便回云南,每年的惯例!”他淡淡地说道。瞧着他依旧平澜不惊的神色,想到在沐王府里发生的事。身旁虽未有旁人,但这宫里的耳目往往是瞧不见的。说话多有不便,他也瞧出时下的形势,并不轻易开口,相互寒喧了些无关紧要的话,直到出了乾清宫,我沉默了一会才说道:“前些日子,皇上派郑和郑大人出海一事,沐大人应该知道了吧!”

他点了点头,却不露声色。我却只是抿嘴,不知从何说起。他终于开口道:“姑娘当日的话,我记在心上了!”听得这话我才舒了口气,又与他走了一同走了几步,至宫门处方停了下来:“天色不早了,大人出宫吧!”他却看了看我,竟笑了说道:“姑娘没有旁话了吗?”

我笑了笑说道:“瞧着大人一切都好,我便安心了!”心里却暗暗念道:“你未起兵,一切安好,那他定当无恙,我还需要问些什么?”

“这几日都在京师!”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又说道,我听得心下怦怦直跳,脸上却强自镇定:“如今生在宫中,可惜不能陪大人好好逛逛这应天府!”

“快了,姑娘年纪也大了,离出宫的日子也近了!”他却笑了笑,“姑娘好好保重!”,一面朝我俯了身子告辞。我点了点头,目送他出了宫,天色已暗,隐约望见宫外夜色阑珊,寻常人家的灯火都已点燃。

这日夜里,借着蜡灯坐了桌前看信,奕肃捎来的信不止一封,我一封封插了阅读。他的字依旧端正,原是极有韵味,却为了我写得端正而失了神,竟有些像孩子写的。

“长安气候很好,不比江南太过潮湿,却比北平温润得多,因为曾作为盛世唐朝的古都,这里民风开放。春天的时候,不仅是文人雅士,寻常人家也喜欢结游郊外。初春景致很好,你要是见了,一定会明白那些诗里描述的,无论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是“花明夹城道,柳暗曲江头”,都将长安的春景收进了纸墨中。长安有一种花,名为玉蕊,洁白如玉,而且繁茂密集,有着浓郁的芳香。第一次见了,便想起了寺玉,不过寺玉若要比作花,却是没有浓郁的芳香。”

我看到此处,不禁笑了出来。便是夸我,奕肃也是要打个折扣的。今年的春天,无暇顾及,一年最好的时候,我却是安乐堂里,而明年的春天又是不一样的。一面想着,又看了其它。

“我现在过着富贵闲人的日子,每日料理了政事便回庭院里。原先北平府邸里的人,都遣来长安,你还记得赵伯?他如今替我打理长安的府邸,也曾问起了你。赵伯在后园里种了好些花,搭了葡萄架,在架下用长藤做了秋千,我的母亲原先很喜欢坐了上面。他一面做着还一面念叨,姑娘也喜欢荡秋千,不知道姑娘什么时候也来长安看看!我在一旁听了,不禁笑了笑。寺玉,什么时候来长安看看?”

我看着看着,一直笑着,笑得心里有一丝酸楚,又翻出一纸信笺,却是廖廖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十百千万!

看得不禁一愣,半日不解。直寻思奕肃竟也打起哑迷。只看了烛快燃尽,方将信笺收好,搁了枕下!躺了床上却不能入眠了。

而后的几日,宫里果然不得安宁,皇上发了话,要将二王爷分封至乐安州,乐安州离北平不远,距这应天却是千里迢迢。二王爷接了旨,却迟迟不动身,反而往坤宁宫来得勤了。这里,正巧二王爷与皇后在暖阁里说话,我依旧退了出来,此时已是初秋时节, 御花园里的玉簪花开得正好,以前并未见过这种花,只记得有道诗赞曰:“雪魂冰姿俗不侵,阿谁移植小窗阴。若非月姊黄金剑,难买天孙白玉簪。”现在看了,才觉形容得不为过。确是花色洁白,冰清玉洁,花香袭人,分外淡雅。这玉簪花还是含苞欲放时,剪了花蒂,便成了小瓶状,灌入胡粉,再蒸熟制成粉做成玉簪花粉,宫眷秋天时爱用它施了脸上,使肌肤柔嫩,后宫里的妃嫔都遣了宫女来采摘,一时间御花园里不知是花多些,还是如花清新靓丽的女子多些。

我看了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丫头们,不觉叹了口气。却听得身后翠儿唤道:“寺玉!”

我转了头朝她看去,她也提了篮子,只是篮子里兜的却是白菊,不禁多看了两眼。

她顺了我的目光瞧去,一面笑了说道:“宫里要酿秋露白!上头吩咐下来,要将白菊都集了一处。”

我点点头,一面喃喃道:“等这酒酿好了,得留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