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 (第2/4页)

都害怕了。

本来一个好好的人,人家原来就是忽冷忽热的,现在给治成里边都烂了。于是,这些医生都找个借口,纷纷的走了。

这个时候邵秋子心是真凉了,吓坏了,怎么办呢?他又想起了王孟英,就又来找王孟英。

把王孟英请来以后,王孟英一诊断,长叹一口气,沉痛地说:“我王孟英平生不怕大症,患者再危急的证候,我都会尽力地去治疗。但凡有一分的生机,我都会尽力把这个人给救回来,可是这个老太太,我是一点手都下不去了。”

邵秋子没办法,就找外科大夫,在他母亲的嘴上贴膏药,最后这位老太太“肿烂日甚而死”。死状是可悲可叹可怜可恨呀!

作者有话要说:附史料:

(清)王世雄 《回春录》:

癸卯春,邵秋子令堂,年近六旬,患寒热如疟者久矣。诸医杂治罔效。孟英视之,曰∶此湿邪久蕴,已从热化,误投提补,动其肝阳,痰饮因而上逆。与通降之法,寒热即减。而包某谓疟久阴虚,理宜滋养,病家闻之近是,遂进首乌、鳖甲等药,渐至脉伏胸痞,呃忒自汗,渴饮不食,颧赤便泄。包某束手,疏生脉散以塞责。

举家彷徨,再求孟英诊之,曰∶此滋腻阻滞气机,清阳不司旋运,痰饮闭滞隧络,非脱象也。补药不可再进。

以∶栝蒌薤白(半夏汤)合小陷胸(汤)加竹茹、旋复、贝母、杏仁、紫菀、枇杷叶投之,呃止脉出,大有转机。而郑某谓病固属痰,须温热以宣通,勿寒凉而凝遏,病家又惑焉。姜、桂频投,既而唇肿咽痛,不能进饮,舌干短硬,难出语言,复请孟英救疗。予犀角地黄汤加元参、知母、银花、竺黄、花粉、胆星、石菖蒲、竹沥之类,此第三次生机也。奈狂澜莫障,邪说横行,辄以凉药不宜擅服,久病必定元虚。甘言悦耳,遂至升散温补,各逞所能。符咒乩方,罔不遍试。

延至仲夏,腐龈糜,唇高数寸,竟成燎原莫救。仍恳孟英设法,乃坚辞不能措手。付局医黄某敷治肿烂,日甚而终。

74

74、夫妻相处之道 。。。

时间转回到夫妻吵架,无双独自回了紫竹山庄。

见她回来,小宁高兴得不得了,缠着她,要她看自己新写的一篇字。吴家夫妇细细看了女儿,见她颜色娇艳,便知她生活得很好,就放了心。

同家人说过话,无双换了一身衣服,戴上老太太送的点翠凤钗,进去内院给石老太请安。老太太精神还不错,也很高兴看到她。只是石诵羲的妻子也在房里,那是个安安静静的女人,总是不说话,弄得场面有点尴尬。

于是她没有坐久,很快就告辞回家了。

晚上她跟吴家母睡一个床。小宁硬是也爬了上来,趴在她们中间,嘻嘻哈哈了半晚上,才终于满头大汗地睡着了。

无双这才有空跟母亲说说自己的烦心事。

谁知她满腹心酸、添油加醋说了半日,吴家母轻巧得很,笑了半日方才拍拍她:“瞧你没出息的样儿!多大点事,也值得劳心动气的。娘身为过来人,就赠你几个字吧——过日子,要讲究三步策略——化敌为友、以柔克刚、水滴石穿!”

无双沉默许久,想了又想,最后恍然大悟,竖起拇指佩服道:“我懂了!娘,果然姜是老的辣~~!”

“嗯?”吴家母当即沉下脸。

无双赶紧狗腿地改口:“花儿是千日的红。”

“嗯”吴家母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于是第二天,无双踌躇满志地下山回王氏医馆。

第一步要做的,当然是——化敌为友!

她要联合、笼络婆婆!王大娘和吴家母早年就是闺中好友,两家交好。她又熟知无双的品行为人。无双过门后,婆媳关系还算不错。

这天傍晚,她精心做了一桌子王母爱吃的菜,一家人饱餐一顿。由于时值夏日,白昼长,吃过饭后天还很亮,一家人都不敢睡。搞中医的人都知道,吃得太撑立即睡下,会伤脾。

无双拿了一篮子针线活,一边做一边陪婆婆说话。她手头做的是王孟英的长衫。除却成亲时添了一套新衣,王孟英其他衣裳都是补了又补的。

她一边缝一边故意装作不懂地问:“娘,你看这衣服上,绣些什么花纹好看?”

老太太当然不知道她的弯弯肠子,就说:“男人家,绣竹子就挺好。”

这一回答正中无双下怀。她顺势就道:“绣竹子得生丝才好看。不过咱家暂时买不起丝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