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部分 (第1/4页)

10。手不捉金银财宝,出法尘之家[分别我有多少财宝是法尘]。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称为六识,加上六尘六根,称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众生,六根在内,六尘在外,中间是六识。六尘无知,六根有觉,六识起分别,但六根无分别,如眼见物,不会分别长短方圆,是由眼识分别,耳根只能闻声音,不能分别是男声、女声、风声、火声等,是由其识去分别,众生不肯出离生死,皆因留恋自己有六根、六识、六尘,在十八界内打圈,离十八界即无众生,所谓此无故彼无,十八界和合即有众生,故云此有故彼有,众生本来空,若无六根、六尘、六识,何来会有众生,只是众生不肯把十八界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是故处处受生,六道轮回,无有了期。

昔日,有一梵志拿花供佛,世尊叫他「放下著」,梵志把左手的花放在地上,世尊又说「放下著」,梵志把右手的花又放下,世尊又说「放下著」,梵志问:「我两手的花都放下,世尊还要我放下个甚麽?」世尊说:「我要你内放下六根、外放下六尘、中间放下六识,十八界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之处,便是你安身立命处。」梵志即时悟道。

我们现在约六根六尘六识都未放下,被十八界盖覆佛性,欲想见佛性,一定要把十八界放下。以般若观照,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都无,十八界空,十八界清净,便是诸法实相,便是佛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何谓无明?众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无明,经云:「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岗位,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妄动,故有无明,无明无实体,有了无明必定有行,所谓不觉是无明,妄动就是行,行分善行、恶行、不动行,总称为业行,行必有识,善行有善识,恶行有恶识,不动行有不动识,行即业,人业有人识-例如见水是水,天业有天识-见水如琉璃,饿鬼业有饿鬼识-见水成火焰。

有了识,业牵识走去投胎,识与父精母血,三缘和合而成胎,是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识是心,心有其名而无作用,所以称为名色,名色七日一变,四十九日後有五个胞:即头、双手、双脚,十个月後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尘的功能,故称为六入,小儿出生後与六尘相触,所谓六入缘触,触境有苦有乐,属受,故触缘受,受是果报,受果报时心生系著,故受缘爱,若乐受爱其长合,若苦受爱其常离,爱合爱离而生取,取即作业,若依理而取属善业,若非理而取属恶业,故取缘有,有即业,有业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名十二因缘,若以般若智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十二因缘是空的,可以证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观照诸法的实相,不但无无明,无凡夫的无明,亦无辟支佛的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凡夫的老死,亦无辟支佛的老死尽。以般若观一切法,可以超越世间法无明,超越出世间法-无明尽。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谛即真实之意,四圣谛不是辟支佛道,是罗汉道,世尊三转十二行法轮,示二乘人四谛法门:

一、示相转

此是苦,逼迫性-指众生的果报完全是苦的,生老病死再加上贫病交逼,是为苦苦,就是快乐也是无常,乐坏苦生,名叫坏苦,享禅定之乐也是无常,属於行苦,是故三界中有苦苦、坏苦、行苦,是名三苦,另外还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等,众生不知苦,所以如来示苦相。

此是集,招感性-苦从何来?是自招的,名集谛,集即招感之义,人人都有贪嗔痴烦恼,由三烦恼作杀盗淫妄等业,由业而招感上述八苦,苦是果,烦恼业是苦因。

此是灭,可证性-灭苦因苦果名为灭谛,苦尽就是涅盘。

此是道,可修性-灭苦因苦果需要修道,道谛是无漏法,修无漏法,不漏落生死。

二、劝修转

此是苦,汝应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