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部分 (第1/4页)

郝贵华说;"那是古老的吃茶方法;把茶用茶磨碾成粉;吃茶时要先在茶粉中加少量热水;用茶筅搅出沫饽来;再倒开水冲了。点茶好不好;就要看沫饽多不多。"

"咦?这不是抹茶吗?"梅兰妮说。

"什么抹茶?这就是宋时的点茶。此茶制做与其他茶不同;要在春天时;将那茶树用黑布蒙住;二十六天后才采;采下后用蒸锅蒸后;晾干;再用茶磨将它碾细;极费功夫。而且点茶后还要点汤。这汤里面根据个人爱好放不同的药材干果;但是必定要加一味甘草。先茶后汤;所以说点汤送客。"

"不是说端茶送客吗?"梅兰妮想到满人的习俗。

"夫人说笑了;哪里来的这样的规矩。"

梅兰妮心里暗骂;小日本和满人学人家文化也不认真点;学了个半吊子;还误导了世人。

190 青瓷

泉州有许多事和人;给了梅兰妮很深的印象。

她住的蟳埔;周边有很多妇女的打扮很独特;她们头发盘在脑后;用一根粗长的骨簪横插簪牢头发;围发插戴一圈鲜花。又以茉莉和素馨围边。喜欢穿宽大的红衣;不穿裙;而穿宽脚裤;赤脚;据说;她们是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定居的阿拉伯人的后裔。当地人管她们叫鹧鸪姨。梅兰妮最欣赏她们的是;她们没有一个缠脚。在蓝天大海之间;她们的红色身影构成了一道亮丽。

到了泉州;总要去开元寺进香。进了泉州城;城里的建筑物让她很开眼;那些象皇宫般的大院是其他城市没有见到过的。

泉州人喜欢用红色装饰房子;所以城中望去一片红色。

从泉州的房屋看来;这个地方的人生活明显比其他城市要好。

"这不奇怪;泉州很多人家出海到南洋去做生意。"秦炼说。

梅兰妮想到自家船坞里的大船;明白了它的真正用途。

泉州人不象苏州人热衷于做官;苏州人是做了官后;回乡造园子。而泉州人是下南洋;赚了钱;回来起大厝(造大屋)。

这时候的泉州港已经不再有昔日的风光。虽然它仍是对外贸易的港口之一;但是来到泉州的贸易船很少。福建省的海关总署设在福州南台;那里成了南方的第二大港。第一大港是当时的广州。

可是;泉州的外贸活动并没有停止过;泉州人过海到台湾做贸易;下南洋。在海禁的年代里;这种贸易没断过。

梅兰妮理解了;为什么华家舍近求远来到泉州做海贸;而不去福州。因为这里的海贸是"直接的;私下的"。

贸易行里来了货;是从龙泉来的瓷器。

华记在龙泉买了窑;派了齐逸去那里工作;根据现代烧瓷的工艺;对那些古老的窑进行了改造;最大的改动是;设计出了符合欧洲人胃口的瓷器。成套的西方茶具;茶壶;茶杯;茶叠;细茶勺;加上奶杯;糖杯。而餐具也按西方人的习惯;设计出大中小不同尺寸的盘子;加上汤碗;甜点杯。成套的设计。这次来的是青瓷;如青玉一般温润;颜色艳丽。

郝掌柜说;"这叫翠青;七少说过;法国人把这瓷叫塞拉东;他们最爱这种瓷器。"

别说法国人爱了;就是梅兰妮也爱了。

瓷器是分成一套套的装箱的;这种包装的方式也符合欧洲商人的需要。

泉州的港里并没有看见有海外的船只。但是;很快;来了一个法国商人。

法国商人带了助手和翻译。

当他们到贸易行时;贸易行里正飘着咖啡的香味。

法国人和他的随行人员安排在了一间客厅了坐下。梅兰妮出面接待。法国人的眼睛盯着桌子上的咖啡用具;那就是一套准备推销的瓷器。青翠如玉。

简单的问候后;安排他们坐下;梅兰妮把咖啡壶里的咖啡倒进杯中;在自己的那杯咖啡中先放了两块方糖;又倒入了牛奶;做完这些;指着装奶杯和装糖杯让客人随意。自己用细瓷勺搅拌着杯中的咖啡。客人们照着样子做。梅兰妮又推荐了三层点心盘中的小点心;绿豆糕;羊羹;米粉印糕等。

这次咖啡喝的法国人印象深刻。除了精美的咖啡用具外;方糖;三层点心盘;铜制小糖夹;等附件也让他开了眼。让他亲身体会了东方的生活中的精致。

他把玩着手里的瓷器;爱不释手。上个世纪末;这种被法国人称为'塞拉东'的瓷器被一个阿拉泊人带到了巴黎;轰动了欧洲。欧洲的皇室与贵族们都以拥有这样的瓷器为荣。有人为了得到这样的瓷器;甚至不惜偷窃;以至贵族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