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 (第1/4页)

梅兰妮摇摇头。

金姆松了口气;"没有就好;方才我遇见了静云庵的姑子在这里转悠;我担心你家和她有什么瓜葛。"

梅兰妮问;"这些姑子到底是啥路数?"

"别的庵子;我还不一定知底。但是;静云庵我是知道的。这家庵是个花庵;她家自家做那种生意外;还常常设局害人。你家这块宅地原是对岸王寡妇的产业;她家买了来;原本也要象我家一样;种些菜;添补生活。那王寡妇千不该;万不该和这静云庵中的姑子来往;也不知被这姑子拿住了什么把柄;今儿十两;明儿百两的;把家业捐到了那庵里。"

"王寡妇没有儿女吗?"

"怎么没有;一个儿子还想考秀才的。可是;家业被她败完后;她竟上了吊。只留下了'痛心疾首;此恨绵绵!'八个字。死后庵里还有人来要帐;说是王寡妇生前欠下的。她儿子没法子;只能卖了房子地。自己搬去扬州了。知道的人家都说;这王寡妇是着了她们的道;被捏拿住了;脱不得身;方成了这样一个结果。算来这事都是十多年前的旧事了。"

"既然;大家都知道那些姑子害人倾家荡产的;还有人会招惹她?"

"这不;总有一些新来的;不知她们底细的人以为她们是好人。"

金姆没有说出来的话;梅兰妮全听懂了。

她说;"谢谢阿姆的提醒。我会的记牢的。"

197 商业情报的用处

金姆提醒梅兰妮不要受骗上当。

梅兰妮明白自己现在在别人眼里是个年纪尚轻的寡妇;家产颇丰。又有名声的顾及。所以是最佳下套的对象。

梅兰妮把金姆的提醒对家里的人都说了。

梅朵说;"我是不会和这样的人有什么交往的;倒是你;别真把苏州当成上海滩;独自一人出门逛街。这样容易引来误会。"

那口气;就是侄教三娘。

梅兰妮还是接受了教训;她再也没有一个人去逛商业街。

一个人标新立异;总是要付出些代价的。

梅朵她们一行人;在十月底;去了上海。

徐师傅带这他的班子来建造茶室了。

梅兰妮帮着做些生意上的管理;空下的时间就在家里缂丝。

有几次出门;她也会碰上那个姑子。姑子会笑着和她打招呼;她也只是笑着点点头;并不搭腔。

乔妈等人的反应也是如此。

那姑子有时会站在金姆桥头;高声与东岸某些妇人说着天堂地狱里的种种事情;句句指着某些门户不待见佛子的罪孽是如何的深重。

华家的人进进出出;置若罔闻;几次下来;那姑子也就知难而退了;渐渐的没了身影。

梅兰妮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开茶馆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第一时间知道井市中的流言;流行。用现在的话说;是收集情报的好地方。

自从金家两姐妹去了茶馆工作后;羽绢的信息就多了;每晚都会讲些坊间传闻。

梅兰妮得知;羽绢的消息都是转述两姐妹的话时;引起了她的思考。那哥几个日日想要建立一个庞大的组织;情报工作就非常的重要。怎么没听他们说起这一块事情来?

如果;真要建立情报站;那金家姐妹就是天生的收集情报的好帮手。

如今;苏州坊间的传闻;梅兰妮就是足不出户;也知道了个大概。

这天;梅兰妮在贸易行和于立清谈着与杨家的生意。

华记漆器近来都是买给他家。

他家虽然被取消了贩买官铜的资格;但是由于多年来的财富的积累;使他家可以不用领官资也能自家出海到长崎贩铜。

贩来的铜;清廷有规定;百分之六十要卖给政府;另外那百分之四十方能自家销。私家贩铜的利润还是很高的。因为除了卖铜;还能带随船货物;从中国往日本销;那是三倍的利润。如果是日货销入中国;那就是十倍的赚头。那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要比日本人生活水平高。

当梅兰妮向于立清说起杨家要出海的事时;后者大惊;问道;"夫人如何得知此事?"

梅兰妮见到他的反应;心里纳闷;说道;"坊间传闻他家如今大量收购丝绸;砂糖;书籍;和瓷器。"

于立清听说;沉思了片刻;道;"这样看来;他家很有可能打算明年出海。我们的漆器要尽快另找下家了。"

梅兰妮有点不理解了;"他从日本贩来的漆器都不一定比我们的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